短额负蝗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14页(739字)

【学名】 Atractomorpha ambigua Bolivar。

【别名】 小尖头蚱蜢。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发生多,为害大。其寄主有菊花、月季、翠菊、扶桑、大丽花、一串红、凤仙花、金盏菊、花菖蒲、睡莲等。成虫和若虫食叶片成缺刻、孔洞。虫口密度大时,在短期内将叶片吃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31毫米,体色从淡绿到褐色和浅黄色,并杂有黑色小斑。头部锥形,向前突出,先端伸出1对触角。前翅绿色,后翅基部红色,端部绿色(图6-2)。卵弧形,白色。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固。若虫体形似成虫。初为淡绿色,杂有白点。复眼黄色。前、中足有紫红色斑点。仅具翅芽。

图6-2 短额负蝗

1.成虫 2.若虫 3.卵囊 4.卵 5.为害状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上旬若虫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中旬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开始产卵,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土中越冬。若虫初孵时有群集性,2龄以后分散为害。交配时雄虫伏于雌虫背上,故称“负蝗”。

【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初龄若虫。若虫盛孵期,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1~2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