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叶甲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34页(1113字)

【学名】 Colasposoma dauricum(auripenne)Mannerheim。

【别名】 薯猿叶虫、蓝黑金花虫、甘薯金龟子;幼虫称老母虫、屎虫、红苕蛀虫等。

【分布与为害】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甘薯叶甲指名亚种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宁夏、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成虫食害顶端嫩叶、嫩茎,特别是在幼苗期,常使薯苗顶端折断,幼苗生长迟缓甚至整株枯死,造成缺株,甚至重插。幼虫主要啃食土中根茎,吃成深浅不一、弯曲伤痕。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毫米,宽约5毫米,短椭圆形,具金属光泽。体色多变。基本为蓝黑、蓝绿、紫铜和红黑4色。由于阳光反射可呈多种色彩。以鞘翅紫铜色带蓝色三角形斑者为典型的南方类型。头部弯向下方,具较大刻点。触角线形,11节。前胸背板隆起。有刻点,前缘两侧角向前突出。鞘翅近基部1/3处略呈弧形凹陷,鞘翅上的刻点较前胸背板上的略大而稀疏(图8-4)。卵长圆形,长约1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微带黄绿色。成长幼虫体长9~10毫米,体粗短,圆筒形。头部淡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腹部各节被棕红色刚毛。胸足3对,短小。蛹长5~7毫米,短椭圆形,末端渐小。初化蛹时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白色,全身密被细毛。复眼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暗黄色。腹部末端有刺6个,2个着生于末节后缘,4个着生于末二节的两侧。后足腿节末端有黄褐色刺大小各1。

图8-4 甘薯叶甲

1.成虫 2.卵

【生活习性】 甘薯叶甲在浙、闽、川、赣等地1年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在浙江黄岩于翌年5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至7月,成虫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产卵,8月至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有假死性,喜食嫩叶、嫩茎。被害茎有条状伤痕,叶片呈小孔或缺刻。卵产于根际成堆。每雌产230多粒。产卵期21~23天。雌虫寿命62天,雄虫58天,卵期7~11天。幼虫潜在土中,食块根表皮,造成不规则凹陷或蛀食成弯曲隧道。幼虫期10个月,蛹期8~17天。

【防治方法】 清洁园圃,防止成虫产卵。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前捕杀成虫。种植前将块根浸入500倍液的氧化乐果或杀螟松内5~10分钟,取出晾干再种。成虫盛发期,喷40%氧化乐果或敌敌畏1000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