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364页(521字)

分析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又称语言分析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其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摩尔认为许多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是来自对日常语言的误解,因而最早提出“哲学应从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着手。”30年代起,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开始转向对日常语言用法的研究,从而为该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日常语言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的意义不是它所代表的对象,而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因此通过对日常语言用法的细致分析,就可以澄清哲学上的混乱,而无需构造一套精确的人工语言系统。在日常语言哲学中,对语言的分析同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分析是结合在一起的。日常语言哲学分为剑桥学派和津学派。前者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于3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威斯顿姆。后者则以牛津大学为中心,形成于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牛津学派较之剑桥学派影响更大,它是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主流。40至50年代是日常语言哲学最活跃的时期,60年代以后,其影响日趋势微。但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如语言分析、意义理论、语言行为理论等在英美分析哲学界仍有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弗雷格 下一篇: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