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心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90页(2815字)

因心脏病变而引起的胸前疼痛谓心痛,古人称其为“厥心痛”、“真心痛”、“胸痹”。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肥胖,喜食油腻,嗜烟,从事紧张脑力劳动,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易罹患本病。它相当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心绞痛。

【发病因素】

(1)嗜食高粱厚味 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使水谷不能化成精微,但成滋腻败浊,堵塞脉道而成心痛。

(2)年老气虚或劳累耗气 气虚血行不畅而致心脉痹阻。

(3)肝气郁结 情志不乐,气机郁结,致心脉流行不畅。

(4)阴寒内袭 感受寒冷,内袭心脉,气血凝滞而成心痛。

【辨证分型】

(1)痰湿壅盛 喜食肥甘,形体肥胖,肢重懒动,胸闷而痛,舌苔厚腻,脉滑。

(2)心气虚弱 神疲嗜睡,自汗气短,语音低弱,心痛常发于劳累后,舌淡而胖,边有齿印,脉虚弱或结代。

(3)心阴不足 形体消瘦,心烦心痛,面时升火,夜眠欠宁,口干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4)心阳不足 形寒肢冷,面浮脚肿,遇寒饮冷则心痛即发,舌淡胖,脉沉迟。

(5)气血郁结 胸襟狭小,多感善忧,胸闷胁胀,嗳气时升,遇事不乐则心痛即发,舌红苔薄,脉弦。

【治疗】

治则:疏脉止痛。

1.体针 取穴:心俞、步廊、内关。痰湿壅盛者加中脘、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气虚者加气海;心阴不足者加太溪;阳虚加膻中;气血郁结者加太冲。方法: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及导气法。心俞针刺深度约半寸左右;步廊斜刺或齐刺,深度不得超过半寸;内关针尖朝上呈45°角刺入,得气后加强捻针幅度,使针感尽量沿心包经向上传;针气海时,用3寸长针,针尖向上,呈45°角刺入,得气后加强捻转,务使针感传至胸部;心阳不足可用温针或隔姜灸。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

(1)温针灸 取穴:同“体针”(去膻中)。方法:每次选5-6穴,每穴温针3-5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2)温和灸 取穴:同“体针”。方法:每次选3-4穴,一般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电针 取穴:同“体针”。方法:每次选4-5穴,进气得气后通电,选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对输出导线以接同侧肢体为宜,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4.水针 取穴:闷畅(曲泽前2-3寸,找压痛点)、心俞、膈俞、内关、足三里。方法:每次选2穴,每穴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或0.5%当归注射液0.5-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耳针 取穴:以交感、神门、心、小肠、肾为主穴,肝、脾、肺、内分泌,皮质下为配穴。方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取2个,每次针刺一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0-200下,以耳郭发热发红为度。两耳交替进行,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

6.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方法:针尖向前沿皮刺,约1寸,用提插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2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3分钟。

【现代临床举例】

(1)南宁市针研所以膻中、心俞、内关为主,配厥阴俞、曲池或足三里,治疗心绞痛50例。结果心绞痛缓解率为81.1%,心电图改善率为59.6%。(南宁市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1981;(2):5)

(2)陈氏等以郄门、大陵、内关为主穴,并作辨证加减,治疗心绞痛52例。结果显效44.23%,好转30.77%,总有效率75%。(陈大中等,上海针灸杂志,1989;(2):13)

【古代文献选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针法附》:“心痛脉沉,肾经原穴;弦,肝经原穴;涩,肺经原穴;浮,心经原穴;缓,脾经原穴。”“心痛,针少阴经太溪、涌泉及足厥阴原穴。”

《针经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赋》:“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神应经·心脾胃部》:“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卒心疼不可忍,吐冷酸水:灸足大趾次趾内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立愈。”

《针灸大全·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妇人心痛心俞穴。”

《针灸大成·玉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备注】

(1)针刺治疗本病报道较多,对冠心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得到肯定,总有效率为66%-98%不等,针刺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前区疼痛得以缓解,心律失常可纠正,心功能、血压、血脂、血黏度等也均有好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证实针刺效果,

(2)对心绞痛频繁发作,症情较重或心肌梗死的危重病人,应及时采取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措施。

(3)患者可适量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寒冷和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戒绝烟酒。

上一篇:惊悸怔忡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