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腹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10页(1559字)

凡腹部的疼痛都可称腹痛。它是一个症状,兼见于多种病症之中,如胃痛、腹泻、肠痈及妇科病等都可伴有腹痛的症状。本节叙述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脾阳不振、肝气郁结等原因所引起的腹痛,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痉挛、消化不良等疾病所出现的腹痛相关。

【发病因素】

(1)寒邪内侵 贪凉露卧,或饮食生冷,寒邪内侵,中阳被困。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损伤肠胃,食积停滞。

(3)脾阳不振 中阳素弱,运化无权,传导失司。

(4)肝气郁结 情怀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辨证分型】

(1)寒邪内侵 遇冷则痛加,得热则痛减,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滞迟。

(2)饮食不节 脘腹饱胀而痛,拒按,厌食嗳腐,泛泛欲呕,或伴痛泻,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3)脾阳不振 腹痛隐隐,痛时喜按喜温,纳少便溏,舌淡苔薄或苔中剥,脉沉虚而迟。

(4)肝气郁结 气量狭隘,遇事易忧善怒,胸胁痞闷,脘腹气胀攻痛,嗳气频频,矢气时出,出后痛减,脉弦。

【治疗】

治则:通理肠胃。

1.体针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方法:用导气法针刺。寒邪内侵者,得气后用温针,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头针 取穴:额旁2线、额旁3线。方法:针尖向前平刺,进针约1寸,用提插泻法,运针3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运针3分钟。

3.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腹、大肠、小肠、肝、皮质下。方法:每次辨证选4-5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4.灸法 取穴:同“体针”。方法:用隔姜或隔附子饼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寒邪内侵,或脾阳不振引起的腹痛。

【古代文献选录】

《针经指南·标幽赋》:“胸满腹痛,刺内关。”

《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连脐腹疼,泻足少阴之水。”

《神应经·腹痛胀满部》:“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针灸大全·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针灸大成·玉歌》:“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

《针灸大成》卷九:“第四十七、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复刺后穴:关元、水分、天枢。”

【备注】

针灸治疗腹痛效果良好,但首先要查明腹痛的原因,适合于针灸者才用针灸治疗。

上一篇:泄泻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