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黄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24页(1451字)

凡眼睛、皮肤、尿色发黄者称黄疸,又称黄瘅,因此病与感受时令疫气有关,所以俗谓瘟黄。虽可四季流行,但总以春季为最。现代医学的肝原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与本病相关。

【发病因素】

(1)外感湿热疫毒之气,蕴蓄肝胆,郁蒸变幻,蚀肝淫胆,致肝气失于疏泄,胆汁流行不循常道,浸渍于内,流溢肌表而成本病。

(2)禀赋不足,或酒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壅蒸而成黄疸。

【辨证分型】

(1)阳黄 肤黄鲜明如橘,身热烦渴,胸闷胁胀,食呆纳少,泛泛欲恶,大便秘结,粪色灰浅,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甚至可热陷营分,高热神昏谵语,便血衄血,肤现瘀斑,舌绛苔黄糙,脉弦数。

(2)阴黄 目肤黄中带晦暗,形倦畏寒,胁肋胀痛,纳少便溏,舌淡苔腻,脉沉迟而弦。

【治疗】

治则:阳黄宜疏泄肝胆,清利湿热;热入营分宜清营解毒开窍。阴黄宜健脾利胆,温化寒湿。

1.体针 取穴:阳黄者取大椎、肝俞、胆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热入营分者加膈俞、人中、委中、二白、大敦。阴黄者取至阳、肝俞、胆俞、期门、足三里、脾俞。方法:捻转补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水针 取穴:肝俞、胆俞、期门(右),阳黄加中都,阴黄加蠡沟。方法:阳黄用茵陈甘草注射液,阴黄用维生素B1或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次选1-2穴,每穴注射1毫升,阳黄每日1次,阴黄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3.耳针 取穴:角窝中、肝、胆、脾、三焦、肝阳、交感、肾上腺。方法:每次选用4-6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贴压王不留行籽。

【古代文献选录】

《医心方》卷十:“灸黄疸法:灸胃管百壮。”

扁鹊神应针灸玉经·磐石金直刺秘传》:“黄疸四肢无力:中脘(灸)、三里(泻)。”“浑身发黄:至阳(灸)、委中(出血)。”

《针灸聚英·肘后歌》:“自汗发黄复溜凭。”

《针灸聚英·百证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

《针灸大成·玉龙歌》:“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备注】

(1)针灸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但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慢性期则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宜。

(2)饮食宜清淡,严禁烟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上一篇:肠梗阻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