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面肌抽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77页(1184字)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是指半侧面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病因至今不明。

【诊断要点】

(1)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为多见。

(2)起病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可因疲倦、紧张而加剧。入睡后抽搐可停止。

(3)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治疗】

1.体针 取穴:阳白、太阳、四白、巨髎、地仓、颊车、下关、合谷。方法:采用浅刺法,一般进针3-5分钟,施用轻手法,留针30-60分钟,间歇轻手法刺激,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2.电针 取穴:下关、合谷。方法:深刺1.5寸,接以电针,选用不规则波,时间20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3.水针 取穴:下关、合谷、足三里、太冲。每次选1-2穴位。方法:用维生素B1 100毫克,维生素B12 0.5毫克,每穴注射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

【现代临床举例】

(1)王氏等以“郝氏针灸法”治疗面肌痉挛,或上午针足三里至上巨虚上任一点,或下午针曲池至手三里上任一点,针感达腕部或踝关节后即起针,每天针1次,取得疗效。(王伯等,针灸临床杂志,1999;(6):35)

(2)李氏等治疗面肌痉挛30例,针刺病变局部、对侧头皮针运动区与感觉区的下2/5,取得疗法。(李金桂等,针灸临床杂志,1998;(4):17)

(3)刘氏等治疗面肌痉挛22例,针刺健侧面部相应穴,艾条温和灸患侧穴,取得疗效。(刘岚等,中医药学报,1998;(2):40)

(4)周氏等治疗面肌痉挛21例,针翳风、风池、足临泣以及面部穴,用吊针法,即浅刺,使针体垂吊,造成牵拉之势,面部穴再用刺络拔罐,取得疗效。(周冰等,山西中医,1996;(5):30)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症疗效不甚理想,可作为辅助疗法之一。

(2)本症在中医称“颜面抽搐”。

上一篇:脑动脉硬化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