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目赤肿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31页(1706字)

眼睛红肿热痛,羞明多眵者谓目赤肿痛。好发于春夏两季。古人称其谓“天行赤眼”、“暴风客热”等,俗称“红眼睛”。与现代医学流行性急性结膜炎、角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等相关。

【发病因素】

风热或疫疠不正之气袭于目珠,发为红眼;或肺胃素有积热,熏蒸于目;或心肝郁热,循厥少两阴经,经目系上注于目而发为此病。

【辨证分型】

起病急,白睛或连黑睛通红涩痛,畏光多眵,两眼可同时并发,或先后继发红眼,甚至左邻右舍相继而发,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若伴有头痛发热,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肺胃积热;若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头痛面赤,舌尖红苔黄糙,脉弦数者为心肝火旺。

【治疗】

治则:祛散风热。兼肺胃积热者,清泄肺胃;兼心肝火旺者,清心泻肝。

1.体针 取穴:太阳、攒竹、睛明、风池、合谷。肺胃积热者加少商、厉兑;心肝火旺者加少冲、行间。方法:太阳、攒竹、少商、厉兑、少冲均用点刺放血,余穴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 取穴:耳尖、眼、目1、目2、肾上腺、肝、肺、胃、心。方法:耳尖放血,余穴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刺血 取穴:太阳、攒竹、承泣。方法:用七星针轻叩穴处隐隐见血,每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祝氏等治疗目赤肿痛,选商阳点刺放血,取得疗效。(祝维华等,江西中医药,1997;(6):44)

(2)尤氏等治疗目赤,在大椎处刺络拔罐,取得疗效。(尤仁秋等,四川中医,1996;(7):55)

(3)杨氏等治疗目赤肿痛,在耳尖、耳部血络处点刺放血,取得疗效。(杨晔等,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

(4)苏氏等治疗流行性结膜炎366例,在患侧太阳点刺放血,再用青皮芒硝液熏洗,取得疗效。(苏礼和等,国医论坛,1998;(6):27)

(5)邓世发治疗疫区60名未患结膜炎者,在耳部有压痛处点刺放血预防,效果甚佳。(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98)

【古代文献选录】

《玉经·磐石金直刺秘传》:“眼目暴赤肿痛,眼窠红:太阳(出血)、大小骨空(灸)。”

《医学纲目》卷十三:“(撮要)眼赤肿疼痛:阳谷(一分泻之,灸)、至阴。”

《针灸大成·玉龙歌》:“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针灸大成》卷九:“第二十、眼红肿痛:睛明、合谷、四白、临泣。复刺后穴:太溪、肾俞、行间、劳宫。”

《针灸逢源》卷五:“目赤肿痛:上星、睛明、攒竹、风池、合谷、三间、太阳、目窗、百会、前顶、丝竹空。”

《神灸经纶》卷三:“目痛红肿不明:合谷,二间,肝俞,足三里。”

【备注】

针灸防治本病效果较佳。平时要重视卫生。

上一篇:小儿惊厥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