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51页(1192字)

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的急性感染。好发于儿童,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特点为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耳聋。临床分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三种。

【诊断要点】

(1)急性者发病初期见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局部表现为耳搏动性跳痛,听力减退,咽鼓管、鼓室黏膜充血肿胀;化脓期见发热不退,耳深部疼痛加剧,穿孔后脓液外流,体温下降,耳痛减轻,听力检查为传音性耳聋。检查见咽鼓管和鼓室黏膜充血肿胀,继而被破坏,鼓膜弥漫充血,膨隆外凸,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也可转为慢性。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三型。单纯型分泌物无臭味,流脓多为持续性,较轻的传音性聋,X线摄片示乳突气房黏膜肿胀;骨疡型分泌物为脓性,常带臭味,较重的传音性耳聋,可伴头痛、眩晕,X线摄片示乳突气房骨隔和骨壁被破坏;胆脂瘤型分泌物较少,有特异恶臭,较重的传音性耳聋,影响耳蜗则可呈混合性聋,穿孔内可见胆脂瘤物。

【治疗】

1.体针 取穴:翳风、听会、耳门、合谷、外关。如有发热加大椎、曲池;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加足三里、阴陵泉;如伴有腰痠,耳鸣加肾俞、太溪;伴咽喉干燥,口苦加阴陵泉、太冲、足临泣。方法:听会、耳门张口取穴,每次选用穴位5-6个。急性者行提插捻转泻法,慢性者行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急性者每日行针,慢性者隔日1次。治愈后可再针治2-3次,以巩固疗效。

2.熏灸 取穴:翳风、听会、听宫、完骨及患侧耳区周围。方法:灸前清洁外耳道脓液,消毒,用药艾条在上述部位熏灸,每次5-15分钟,每日1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3.水针 取穴:翳风、听宫、肩髎等穴。方法:取徐长卿注射液推注上述穴位,每穴0.5~1毫升,每3日1次。

4.耳针 取穴:神门、内耳、耳尖、肾、脾、肝区。方法:用毫针斜刺入2-3分,捻转为主,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隔日1次。

【备注】

(1)本病在中医学归于“脓耳”范畴。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应结合引流,控制感染。

(2)早期发现胆脂瘤,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免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