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的构造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盐工业手册》第423页(1540字)
(一)进出口
1.一字墙式(图2-7-36a) 进出口设垂直于涵洞轴线,插入锥形护坡的挡土墙,构造简单,省材料,水流条件不好,进口水流收缩较大。一般用于小型涵洞或出口处。
图2-7-36 涵洞的进口型式
2.八字斜降墙式(图2-7-36b) 翼墙平面呈八字型,扩散角一般为20°~40°,墙高随两侧土坡逐渐降低,结构简单,水流条件尚好,工程中经常采用。
3.喇叭口式(图2-7-36c) 翼墙平面呈曲线型,具有良好的收缩段,能使水流平稳而均匀地进入洞身,但施工较八字斜降墙稍复杂。
4.反翼墙走廊式(图2-7-36d) 涵洞进口两侧翼墙高度不变,头部作成圆弧形,水流条件较好,水面在该段跌落后进入洞身,可降低洞身高度,但工程量较大。
5.进口抬高式(图2-7-36e) 进口1.2H(洞高)长度范围内抬高,改善进流条件,降低明流涵洞高度,构造简单,水流条件较好。
6.扭坡式(图2-7-36f) 进出口以扭面与上下游沟渠衔接,为水流创造良好的渐变收缩条件,流势最为平顺,构造简单,但施工较为复杂,墙后填土不易夯实。
进出口胸墙高度,应按上下游设计水位确定,不宜过高,通常顶部挡土墙高度以0.5~1.0m为宜。
进出口一定范围内的沟床、渠堤坡面,均应砌护,以防冲刷。砌护长度一般为3~5m,渠堤护坡应高出最高水位。当出口流速过大时,应采取消能防冲措施。
(二)洞身
涵洞顶部填土厚度应不小于1.0m。对于在渠道下穿过的涵洞,顶部高程应在渠底以下0.6~0.7m;对于有衬砌的渠道,洞顶应至少低于衬砌护面8~10cm。
为防止顶部及两侧的渗漏,可在洞外填筑一层防渗粘土,厚度为0.5~1.0m。当渗水具有腐蚀性时,洞身外部表层可涂刷沥青层。
软基上的涵洞应分段设置沉陷缝,对于预制管涵,按管节长度设缝;对于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涵洞,其设缝间距不大于10m,不小于洞高2~3倍。通常在进出口与洞身联接处以及外荷载变化较大处设置沉陷缝,缝间设止水。无压涵洞沉陷缝的构造形式见图(2-7-37)。压力流涵洞沉陷缝可参考“倒虹吸管”的作法。
图2-7-37 无压涵洞沉陷缝构造
(三)基础
管涵基础通常均采用砌石或混凝土管座,其包角为90°~180°;在压缩性小的土层上,对于小型管涵,可直接置于弧形土基上,或置于碎石三合土垫层上(图2-7-38)。
图2-7-38 管涵基础
拱涵、箱涵在压缩性小的土层上,仅需作素土或三合土夯实;在软弱地基上,可用碎石垫层。
在寒冷地区,涵洞基底应埋于冻土层以下0.3~0.5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