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92页(3821字)

为了便于研究产品质量的保证及认证这一内容,先了解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属于质量范畴的概念各种各样,这里仅讨论与本课程密切有关的一些概念。

1.质量

质量的概念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广义的除指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

产品的质量通常指的是产品的适用性。所谓适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换句话说,适用性是指产品满足规定要求或用户要求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根据要求的不同,质量是个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概念。

质量的相对性是指质量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某些用户满意的质量,另一些用户不一定很满意。质量的相对性还表现为质量相对于价格或成本的等级,每一等级适用于一定用户的要求。

质量的时间性是指对质量的要求将随时间而变化。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对质量会提出不同的或更高的要求。就这点来说,质量具有动态性。

质量的空间性是指对质量的要求因地域、环境而异的。例如,处于不同地域的国家、民族,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质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或由于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如高空、海底、海上、海下等),其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

总之.质量的相对性、时间性、空间性反映了质量在经济上、时间上、空间上适合人们的需要程度。

工作质量是指与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全过程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产品适用性的保证程度,即工作质量的保证。

2.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为达此目的,不仅有内部质量保证,还要有外部质量保证。前者是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后者是为使需方确信供方的产品或过程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所进行的活动。

质量保证是计划、研制、设计、生产、销售、流通、使用等环节对质量进行的技术保证和质量控制。为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对质量保证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组织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和管理保证体系等。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对确定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在一个企业中,凡各部门所应承担的各种质量管理责任称之为质量职能,并可通过如图8.1-1的质量环体现出来。由图可知,质量环是用以形象地描述质量形成的全部过程,满足质量规定要求的各个阶段,影响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理论模式。它包括市场调研、设计、采购、生产准备、生产制造、检验和试验、包装和贮运、销售和发运、安装和运行、销售服务和处理等环节。其中最有影响的环节是:商场调研、设计、采购、生产准备、制造与检验等。有关质量环各环节的内容、要求、文件都应体现在质量体系之中。

图8.1-1 质量环

质量职能是分散于企业各个部门的。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分散的质量职能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形成循环前进的整体活动,以保证产品质量不断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还由图可知,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同样也不是都在企业内部进行,有些活动还要由企业外的供应商、零售批发商以及用户等来进行。各部门执行质量职能的情况即工作质量。

无论是质量保证,还是质量管理,它们的依据都是质量标准。

4.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用标准形式对标准化对象提出的技术要求。对产品质量标准一般有如下内容:

(1)性能 指产品为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它一般地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如电视机不仅要求图象清晰、音色和谐,而且要求造型美观。

(2)寿命 指产品能够正常使用的时间长短。如日光灯使用的小时量;轮胎行驶的里程数等。

(3)可靠性 指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电视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机床精度稳定期限等等。

(4)适应性 指产品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产品性能对工作、运输、贮存等环境条件的稳定性。如对温度、湿度、酸碱、抗震、抗磁、抗腐蚀、抗老化等的影响。

(5)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6)互换性、接口(产品与电源、相关产品的连接与匹配等)以及成套性(指保证产品按规定条件运行所需的辅助设备的完备程度)等。

质量标准是用来判别是否合格的统一尺度。因而是质量监督与认证的依据,而且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用来建立和协调供方与需方、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产品生产过程的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上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质量关系的统一规定。

5.质量特征值

按质量标准来判别某一产品质量的好坏,通常都是针对其特征值而言的。质量特征值是指表征质量并能统计出数据的数量化值。根据质量特征值的计量特点有计量值和计数值。

凡可用测量方法确定的物理指标,如尺寸、压力、强度、功率、使用寿命等称为计量值。对用计数方法确定的指标,如一个零件上的缺陷数目,一批产品中的不合格数目称为计数值。

计量值是连续的,可按需要的精度规定带各种小数的量值。计数值只能是用0、1、2、3……等整数表示,数值是离散的。但有时也可用百分比(如次品率)表达为连续的数值。

制造出产品,同时创造出质量特征值,制造因素是原因系统,质量特征值是结果,数据则是该特征值的数量化表现。

此外,还有不具备计量的质量属性,而是用文字描述。如美观或不美观,均匀或不均匀等。

6.界限值

界限值就是对特征值的实际值所规定的允许范围,用来区分是合格还是与不合格。如质量达到规定要求,质量特征值的实际值应位于界限值内。只规定上限或下限的称单向界限值,同时给出上、下限的称为双向界限值。制定质量标准时,须根据使用要求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对各项质量指标的要求作出恰当规定。

7.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

评定质量时,为能反映出质量的优、劣程度,根据产品质量的水平和使用价值可将其分为三等即: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

合格品指产品质量和指标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产品。附件及配套产品能保证主机达到合格品水平;用户评价产品符合使用要求;生产过程质量稳定。

一等品指产品质量和指标能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较好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附件及配套产品能保证主机达到一等品水平;用户评价安全可靠、好用耐用;生产过程质量稳定。

优等品指产品质量及指标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近期(5年左右)的先进水平的产品。国内、外享有声誉,质量可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媲美;生产过程质量稳定。

8.次品率

次品率是评价成批产品的质量指标。对于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批产品来说,很难排除由于随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不合格品。当生产批量不大和不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可以根据给定的质量指标及其界限值,通过逐个检查(全检)剔除不合格品。但批量甚大或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就须用抽样检验来评定成批产品总的质量情况。这时,评价指标就是成批产品中所含的不合格品比率,即次品率。

上一篇:模块化设计 下一篇:工程师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