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278页(2045字)

(一)西医病因病理

1.心理因素:在平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不愉快的矛盾与挫折,各种生活应急事件造成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思虑过多、激动不安都可以导致失眠。

2.环境因素:处于吵闹环境,灯光太强,卧具不舒适,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等。

3.睡眠节律改变:人体自身的正常睡眠节律被打破,如白班与夜班工作频繁变动、长途跋涉、出国旅行,导致时间差的变化。

4.生理因素:进食过饱、饥饿、疲劳或性兴奋均可导致失眠。

5.药物与食物:使用多种兴奋剂,如苯丙胺、咖啡碱、氨茶碱等药物的依赖与戒断症状;食用一些食物,如酒、咖啡、茶水等导致患者不眠。

6.自身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如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哮喘、腹胀、尿濒、便秘、晚间呕吐等症状的疾病。

7.继发于其他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其他精神疾病最早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

8.其他临床上确有一部分失眠者找不到任何原由。

(二)中医病因病机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的不足,不能消除疲劳,不能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

1.情志不和,肝失条达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不和,肝失条达,情志调畅失调,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所以情志不和,肝的条达,则气机调畅失调,气血不和。气血不和,心神不安则不寐,或情志不和,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火性上炎则扰心神而不寐。

2.劳倦思虑,伤及心脾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劳倦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心血虚而心无所主,神不守舍;思虑伤脾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如《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可见,心脾不足造成的血虚会导致不寐。

3.心肾不交,水火既济失调 中医学认为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火,使肾水下寒;肾为水脏,肾水下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心肾相交。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4.饮食不节,胃气不和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疾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张氏医通·不得卧》又进一步阐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5.阴虚火旺,扰动心神 中医学认为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所说:“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6.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中医学认为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心神不安,亦能导致不寐。如《沈氏尊生书·不收藏》中指出:“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此属体弱心胆素虚,善惊易恐,夜寐不宁,亦有因暴受惊骇,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不寐者。正如《类证治裁·不寐》所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不论因虚、因惊,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

所以失眠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心胆气虚等都能引起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不寐。临床症状有轻重之别,轻者仅入寐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