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05页(3802字)

动脉是输送血液离心的管道。自心脏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一再分支,有如树干与树枝,其分支愈分愈细,主要是输送含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的血液至身体各部的组织和器官。但从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除外。动脉在未进入器官前称器官前动脉,进入器官后则称器官内动脉。在人体内不同器官,其血管的配布是与这些器官的胚胎发生、构造和机能相适应,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全身动脉分布概况见图6-20A~E。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A)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B(1)、(2))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B(3)、(4))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B(5)、(6))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B(7)、C(1))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C(2)、(3))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C(4)、(5))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D(1)、(2))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D(3)~(6))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D(7)~(9))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E(1)~(3))

图6-20 全身动脉分布概况(E(4)~(6))

(一)器官外动脉分布的规律性

1.对称性和节段性分布动脉分布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每个局部如头颈、四肢等均有1~2支动脉干,仅有少数例外,如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等;躯干部则仍保存胎儿时的节段状态,如肋间后动脉(posterior intercostal arteries)、腰动脉(lumbar arteies)等(图6-20A~E)。

2.安全隐蔽和近距离分布 多数动脉走行于躯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之处,如肱动脉(brachial artery)、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等。动脉以主干发出后多以最近距离至所分布的器官;仅有少数动脉例外,如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则来自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此乃由于胚胎后期,睾丸自腹腔下降至阴囊所致。

3.多数与静脉和神经伴行

(二)器官内动脉分布的规律性

不同器官有不同的动脉分布情况,但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也大致相同。

1.骨(bone)内部的血管 在长骨(long bone),有自骨干进入的滋养动脉(nutrient artery)再分成侧支和远侧支,以及自骺(epiphysis)进入干骺动脉(metaphysis artery)。而短骨(short bone)的动脉从周围的各个方向进入骨内,向中心走行(图6-21A、B)。

图6-21 骨血供示意图(A、B)

2.实质性器官 例如骨骼肌多来自邻近血管的分支,且多从肌肉的较恒定的部位进入肌肉,呈纵向分支。入肌处被称为“肌门”(muscular door)。肝(liver)、肾(kidney)、肺(lung)等的血管也多自该器官的凹侧的“门”(portal)进入再分支(图6-22A、B)

图6-22 实质性器官血供示意图(A、B)

3.空腔性器官 如胃(stomach)、肠(intestine)等脏器的动脉,多呈横行型分布,即血管在管状器官的一侧与管的长轴平行,呈直角分出横支环绕管状器官,彼此间有较多的吻合,以适应该器官形态改变的需要;输尿管(uretes)的动脉来自邻近血管的分支,在管的一侧与其长轴平行,以纵形分支进入器官(图6-23A~C)。

图6-23 空腔性器官血供示意图(A~C)

(三)动脉的结构特点

离开心脏(heart)的主动脉(aorta)管径最粗,然后不断分支,其口径也相应变小,直至毛细血管,它们的管径大小和管壁结构的改变是逐步进行的,各部动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根据动脉管壁的组织学结构和功能分为:

1.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即弹性储器(windkessel vessel)或称大动脉(large artery)。其特点是:管壁富有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中膜(tunica media)有40~70层同心排列、厚约500μm的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相距5~15μm,每层弹性膜厚2~3μm(图6-24)。如主动脉(aorta)、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头臂干(truncus brachiocephalicus)、锁骨下动脉(subclarian artery)等大动脉(large artery)。因此,这些血管具有较大的扩张性和弹性回缩作用,故称为弹性动脉。由于这些血管是由心脏输送血液至肌性动脉(中动脉),故也称为“输送血管”(transfusion yessel)。

图6-24 弹性动脉的管壁结构镜下所见(低倍)

2.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或称中动脉(medium-sitzed artery) 其特点是:管壁主要成分为平滑肌(smooth muscle),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明显内弹性膜,中膜约有10~40层呈同心排列的平滑肌(图6-25),故管壁收缩性强,能主动改变管径大小以调节血流阻力和血流量,以满足器官的功能需要。身体中除上述主动脉、肺动脉等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数都属中动脉。由于肌性动脉是输送血液至各器官的血管,故也被称为“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图6-25 肌性动脉的管壁结构镜下所见(低倍)

3.小动脉和微动脉 小动脉(small artery),是指管径小于1.0mm以下的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一般没有外弹性膜,故也属肌性动脉。微动脉(arteriole)一般管径在300μm以下,有1~2层平滑肌,外膜较薄。微动脉再分支即毛细血管前微动脉(precapillary areriole)和中间微动脉(metaarteriole)。

(四)动脉的临床意义

全身某些动脉位置较表浅,或与某些骨、肌腱关系密切。如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与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或称颈动脉结节,carotid tubercle)、肱动脉与肱骨(humerus)、股动脉与耻骨支(ramus of pubis)等之间有较恒定的局部位置关系。在临床上可作为触扪脉搏(pulse feeling)之处,如桡动脉(radial artery)、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足背动脉(dorsalis pedis)等;测量血压,如肱动脉(brachial artery);或压迫止血,如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股动脉(femoral artery)等(图6-26);动脉穿刺,如股动脉(femoral artery)等。进入21世纪,临床介入医学的迅猛发展,如对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经导管药物性血栓治疗,心、脑血管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植入等等,也多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

图6-26 常用动脉指压止血部位示意图

上一篇:心音 下一篇: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