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97页(3093字)
肺(1ung)是呼吸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血量的器官,血流量多,生活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病原微生物和血流中的致病因素易侵入肺内引起疾病。左右两肺位于胸腔内,纵隔(mediastinum)的两侧。正常的肺表面覆于脏胸膜,显得光滑湿润而有光泽,透过肺表面的浆膜隐约可见到多边形的肺小叶。新生儿的肺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中尘埃的污积颜色变得深灰,或有散在的黑斑。吸烟者或生活在烟尘稠密环境里的人,尤其是煤矿工人,部分肺可呈棕黑色或全部呈黑色。肺的质地软而轻,用手指捏肺显有弹性。肺的比重小于1(0.345~0.746),故浮于水。未经呼吸的肺(胎儿)则质地坚实,比重大于1,入水下沉。在法医学上可利用这一点作为鉴别胎儿是出生前或出生后死亡的依据之一。
(一)肺的形态结构
肺的外形是呈半圆锥体形,其中右肺有三叶,稍短而宽,左肺有二叶较狭长,但就肺的体积而言右肺大于左肺。每侧肺通常均可区分为一尖、一底、二面和三缘。其中向上的肺尖(apex of lung)从前面观,突出胸廓上口达到颈根部超出锁骨内侧1/3上方的2.0~3.0cm;肺底向下与膈紧邻,故也称膈面(diaphragmatic surface);内侧面对向纵隔,故也称为纵隔面(mediastinae surface),其中部有一呈长椭圆形的区域称肺门(hilum of lung),是支气管、肺静脉、肺动脉、淋巴管和神经等结构进出肺的地方。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构成肺根(root of lung)或肺蒂。其他结构见图7-17A~D。
图7-17 肺(A、B)
图7-17 肺(C、D)
(二)肺的组织结构
肺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肺实质包括肺内逐级分支的支气管和大量肺泡,间质为肺内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人的支气管至肺泡约有24级分支,入肺后,分叶支气管(lobar oronchi)(第2级)、段支气管(第3~4级)、小支气管(bronchioled)(第5~10级)、细支气管(bronchioles)(第11~13级)、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s)(第14~16级),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内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分支为肺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s)(第17~19级)、肺泡管(alveolar duct)(第20~22级)、肺泡囊(alveolar sacs)(第23级)和肺泡(pulmonary alveoli)(第24级)。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至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是肺的结构单位,也是肺内部疾患病理变化的基础。小儿肺的基本组成单位与成人大致相同。但小儿肺结构的特点是弹性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及淋巴间隙较成人宽,整个肺含血多而含气少,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且易被黏液阻塞,故易发生肺不张、肺气肿与肺后下部坠积性淤血。
1.导气部(catheter part) 管壁结构随分支而管径变小,管壁变薄,其变化规律是: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和腺体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软骨为不规则片段,渐减少至消失;而平滑肌则相对增多,形成完整环形平滑肌层,在自主(植物)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以调节进出肺泡的气流量,在支气管哮喘等病理情况下,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以致呼吸困难。
2.呼吸部(respiratory part)
(1)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acidosis):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管径0.5mm以下,管壁由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或单层立方上皮,管壁上有肺泡相接,开始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2)肺泡管(alveolar duct):为长形的气体通道,管壁有许多肺泡开口,管壁不完整,仅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见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为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围绕肺泡开口处,呈结节状膨大。
(3)肺泡囊(alveolar sac):是几个肺泡共同开口的囊腔。
(4)肺泡(pulmonary alveoli):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图7-18),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肺泡壁很薄,由肺泡上皮及基膜组成,相邻肺泡间仅有少量结缔组织,称肺泡隔(alveolar septum)(图7-19)。①肺泡上皮有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两种:Ⅰ型肺泡细胞(type Ⅰ alveolar ce11)扁平,表面光滑,覆盖95%的肺泡表面,参与构成气血屏障;光镜下难以辨认,电镜下,胞质内细胞器较少,含较多吞饮小泡,可将肺泡内空气中微小尘粒转送到间质内,经淋巴转送和清除;Ⅰ型细胞没有增殖和自我更生能力,损伤后由Ⅱ型细胞增殖分化补充。Ⅱ型肺泡细胞(type Ⅱalveolar cell)呈立方或圆形,胞质着色浅,散在于Ⅰ型细胞之间,是一种分泌细胞,电镜下见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内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嗜锇性板层小体(osmiophilic multilamellar body),富含磷脂质(phospholipid)等成分(图7-20),可分泌到肺泡表面成为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覆盖于肺泡上皮表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防止肺泡塌陷和肺泡过度扩张。②肺泡隔(alveolar septum):含丰富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组织,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含较多吞饮小泡,参与气血交换;弹性纤维与吸气后肺泡的弹性回缩有关。老年人弹性纤维退化,炎症等病变也可破坏弹性纤维,使其弹性下降,肺泡扩张,导致肺气肿。肺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有防御作用,吞噬细菌、灰尘、异物等,含大量尘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dust cell)。③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是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图7-21)。④肺泡孔(alveolar pore):是沟通相邻肺泡的孔道,孔径约10~15μm,可均衡肺泡内气体的含量,在阻塞性肺病引起气体进出肺泡的正常途径受阻时,可起到气体的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陷;但肺感染时病菌也可经肺泡孔扩散使炎症蔓延。
图7-18 肺组织(400×)
图7-19 肺泡与肺泡隔
图7-20 Ⅱ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7-21 气血屏障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