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档案材料的整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手册》第627页(1551字)
干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将收集起来的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的工作。它的根本作用在于:使干部档案材料系统化、规范化、避免干部档案材料的错乱和失散,便于干部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提供利用。
(1)整理工作的要求。总的要求是: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具体要求是:完整。整个档案的内容要完整,材料的外部形式也必须完整无损;真实。整理后的干部档案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同志的全部历史情况;条理。整理后的干部档案归类正确、内容系统、连贯;精练。整理后的材料比较精干、简练;实用。整理后的材料使用方便。
(2)干部档案的分类和归类。干部档案按其内容统一划分为十大类。按此分类,将经过鉴别的干部档案材料进行归类。归类的一般方法是:按干部档案材料的命题分类;按干部档案材料的内容分类;按干部档案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分类,等等。
(3)干部档案材料的复制与技术加工。档案材料载体变质或字迹退色不清时,须进行抢救。抢救材料,一般可采用修复、打印、抄写、复印等方法。凡打印、抄写的材料,必须认真细致、核对无误,注明复制单位和日期;建立档案副本的材料不够时,可选择正本中的材料进行复制,将复制件存副本,其原件必须存入正本;对一些纸张不规则、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应进行技术加工,以便于装订、保管和利用,延长档案材料的寿命。
(4)干部档案材料的排序。排序原则:每类干部档案材料,都要根据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材料的形成时间排列顺序,并在每份材料的右上角编上类号和顺序号,在其右下角编写页数。档案材料排序的基本方式:一是按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排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七类、第十类材料;二是按档案材料内容的主次关系进行排序的:第五类、第六类、第八类材料;三是第九类材料可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档案材料情况,采用按时间顺序或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排序。
(5)目录登记。登记的方法:应按照类别排列顺序及干部档案目录格式进行填写,填写类属号、材料名称、材料形成时间、页数和份数。登记目录的要求: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及纯蓝墨水书写目录,字迹要工整、正确、清楚、美观。填写目录后,要仔细核对。每类目录之后,须留出适量的空格,供补充档案材料时使用。
(6)材料加工。在不影响和损坏材料的前提下,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加工。一是裱糊,对已破损、卷角、折皱的档案材料,采用防蛀、不腐蚀纸张的浆糊粘贴的办法,进行加工,使材料保持平整,完好;二是剪裁和折叠。对纸张平面过大的档案材料,采用剪裁方法进行加工;对不宜剪裁的则采取折叠的方法进行加工。三是加边。对宽度较窄,影响装订的,在材料的左边加边;对材料过短的,可在上面或下面加边。
(7)装订。装订的主要步骤有:拆除档案材料的一切金属品,以防止氧化锈毁材料;全面地逐份逐项地对所有材料进行复核;把全卷材料理齐;在材料左侧打装订眼;一律使用规定的材料标准干部档案卷皮;分本的应在档案封面上注明正本、副本……。
(8)复查。在干部档案装订成卷之后,由专人负责,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干部档案的材料,归档、分类、排列、装订、加工、目录等逐条逐项地进行认真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