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607页(2882字)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三层膜,由外向内分别称之为:硬膜(dura mater)、蛛网膜(arachnoid mater)及软膜(pia mater),对脑和脊髓起着良好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1)如图12-74可见硬脊膜(spinal duara mater)位于最外层,包被脊髓和脊神经根,是一层厚而坚韧的纤维膜,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的边绿与脑的硬脑膜相续;向下达第2骶椎,未端变细包裹终丝(filium terminale),而止于尾骨背面。
图12-74 脊髓被膜(横切面)
硬脊膜外面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腔(extradural space)或称硬膜周围腔(peridural space)。腔内含有附巴管、静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临床上硬膜外麻醉,是将麻醉药注入此腔,以阻滞神经根的传导作用。硬膜外腔的容积约100ml,其中骶管硬膜外腔约为20~25m1,腔内为负压,故针头刺入此腔后呈负压感。由于椎管切面上近似三角形,故硬膜外腔在后正中线上最深,在腰部从椎板到脊髓后面约5.0mm。据Gutierrez从3200人在腰部从皮骨测量其深度在2.0~7.0cm之间,而多数在3.0~5.0cm范围内。
(2)蛛网膜(arachnoid mater)薄而透明、无血管。它与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之间的腔称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内有脑脊液。蛛网膜下腔通常在第1腰椎平面下扩大,称终池或腰池(lumbar cistern)。终池的下界达第2腰椎平面。池中已无脊髓,只有终丝和马尾浸浮于脑脊液中。脊髓蛛网膜下腔含脑脊液约25~30ml,每一椎节约1.0ml。脑脊液压力,在侧卧时为0.69~1.67kPa(70~170mmH2O)。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时针所穿过的层次与硬膜外腔阻滞基本相同,但还要穿过硬脊膜和蛛网膜,当刺破硬脊膜时有消失感;应取坐位,因脑脊液重力关系而流向下,使终池充胀,其前后径可达15mm左右,故蛛网膜下腔穿刺,坐位比卧位更易成功。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含血管的薄膜,紧贴脊髓的表面不易分离,在脊髓的两侧,脊髓前、后根之间形成呈锯齿状的几乎与脊髓等长的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ament)。据王启华等的观察两侧齿状韧带常不对称,每侧变动可在18~24个之间。齿状韧带是椎管内手术的标志之一,如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齿状韧带附着缘的前方,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在其后方;当进行脊髓前外侧切断术时,必须确认齿状韧带附着缘的位置,在其前方进行,方能准确切到脊髓丘脑束而不至损伤皮质脊髓束,不然切得过后将可伤及皮质脊髓束而造成一侧肢体瘫痪。
按图12-75、图12-76显示脑与颅骨间的三层膜。由外往内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合称为脑膜(cerebral meninges))。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ter)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实际上是颅骨内面的骨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在枕骨大孔处与硬脊膜相连。脑膜的血管和神经走行于内外两层之间的硬脑膜。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通常在颅盖骨缝、颅底裂孔附近则结合紧密,当撬起骨瓣或硬膜外血肿时,硬膜才与颅骨分离,因此颅部的硬膜外腔正常情况下并下存在。由于硬脑膜与颅底粘连紧密这一形态特点,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同时破撕裂,导致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中部骨折时,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鼻漏(rhiinorrhca)。
图12-75 通过上矢状冠状切面,示脑膜及脑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12-76 大脑镰、小脑幕及静脉窦(A)
图12-76 大脑镰、小脑幕及静脉窦(B~C)
硬脑膜内层,在一定的部位折叠并向颅腔内延伸形成一些特殊结构,其中主要的如图12-76所见有:大脑镰(cerebral falx)形似镰刀故名,是硬脑膜由颅顶正中线伸入大脑两半球之间,其前端较窄附于鸡冠(crista galli),向后逐渐变宽,连于小脑幕上面。小脑幕或称天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半月状,取水平位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前缘游离,围绕中脑称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notch of cerebellum),后缘附着于枕骨及颅骨岩部上缘。小脑幕将颅腔分成幕上、下间隙。当幕上间隙的颅内压增高时可将位于幕切迹邻近的海马回和钩被挤压向下嵌入小脑幕切迹,形成颞叶钩回疝或小脑幕切迹疝(uncinate hernia or tentorial notch hernia)(图12-77)。
图12-77 颅脑冠状切面小脑幕游离缘的毗邻关系(A、B)
鞍膈(diaphragma sellae),位于叶鞍上面,由硬脑膜封闭垂体窝所形成,其中央有一孔为漏斗(infundibulum)通过。
硬脑膜两层之间尚有脑膜静脉窦,它是静脉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见图12-76和表12-3。
表12-3 脑膜静脉窦的连通情况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图12-75、图12-76A~C)与脊髓蛛网膜相延续。蛛网膜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有些地方比较大也称“池”,主要的有小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n)、脚间池(interpcduncular cistern)、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a)等。蛛网膜在静脉窦附近,尤其在上矢状窦邻近形成-些绒毛状突起称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是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的主要途径之一。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紧贴脑的表面不易被分离,并深入脑的沟和裂,在脑室壁软脑膜上的血管与脑室的室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丛(choroid plexus),它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