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638页(8190字)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在化学性突触传递(chem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是在兴奋到达突触时,由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释放,越过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到达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并与相应的受体(receptor)相结合而产生效应。

神经系统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化学物质才能被确认为神经递质。这些条件规定是: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质(precursor)与合成酶(synthetase)系,因而能合成该递质;②在神经末梢内的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中可以贮存该递质,当冲动抵达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该递质能释放(release)入突触间隙;③该递质通过扩散越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receptor)而发挥其生理作用;④突触部位有该递质降解(degradation)的酶系或再摄取(reuptake)该递质的环节;⑤用该种递质的拟似剂(mimic)或该递质的受体阻断剂(blocker)可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作用。

(一)神经递质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有近百种,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包括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单胺类(monoamines)、氨基酸类(amino acids)、神经肽类(neuropeptides)及其他。

1.中枢神经递质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有以下四类: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凡具有合成、释放ACh功能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胆碱能神经元分布在脊髓前角、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excitatory system)、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纹状体(striatum)以及大脑皮质(brain cortex)等不同部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机体的运动、感觉以及内脏活动的调节,并参与觉醒、睡眠、学习等多方面的生理活动。

(2)单胺类(monoamines):这类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其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脑桥的蓝斑(locus ceruleus)以及延髓网状结构(medullary reticular system)的腹外侧部分,其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等部位,兴奋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并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此外,还参与觉醒活动的调节。多巴胺主要由中脑黑质(nigra substantia)的神经元合成,沿黑质-纹状体系统(nigra-striatum system)投射,调节躯体运动。脑内多巴胺释放减少,将引起震颤性麻痹(Parkinson’s discase)。5-羟色胺能神经元位于中缝核(raphe nuclei)内,其上行纤维投射到边缘前脑、大脑皮层的部位。中枢5-HT与睡眠、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3)氨基酸类(amino acids):这类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ate,Glu)、甘氨酸(glycine,Gly)和天门冬氨酸(aspartate,Asp)。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作为抑制性递质(inhibitor transmitter)参与突触后抑制。GABA在参与突触前抑制时,则起兴奋作用。Gly主要存在于脊髓,也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Glu和Asp则为兴奋性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4)神经肽类(neuropeptides):现在已知的神经肽又分为以下几类:

a.阿片肽(opioid peptides):包括脑啡肽(enkephaline)、内啡肽(endorphin)、强啡肽(dynorphine)等。

b.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一些原先存在于消化管壁上的激素,现在发现在神经系统中也有。包括P物质(substance P)、胃泌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胰高血糖素(glucagon)、促胰液素(secretin)、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rstinal polypeptides,VIP)等多肽。

c.下丘脑调节性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rnone,TRH)、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等。

近十余年来,神经肽的发现不断增多与深化,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提出了以下新的概念。

a.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一些神经元除了能释放一些经典的递质外,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例如最早发现的下丘脑视上核的一些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血管升压素(vasopresin)和催产素(oxytocin)。相继又发现下丘脑另一些肽能神经元分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和生长抑素(SST)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近代发现的脑肠肽均属这一概念之内。

b.递质共存(coexistence of transmitters):过去认为一种神经纤维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这种观念被视为固定不变的法则。因此,将释放ACh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将释放NE的神经纤维称为去甲肾腺素能纤维(norepinephrinergic fiber)。后来,随着对神经纤维的深入研究,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存在。例如5-HT与P物质共存(coexistance),颈上神经节中释放NE的神经元可同时释放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递质共存现象尤以经典的递质与肽类递质共存现象较为普遍。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较为复杂,这就是近年来提出的神经系统的化学编码(chemical coding)的概念。例如一种能释放二种或三种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可以采取空间上的编码方式(1、3;1、2;2、3)释放递质,也可以在时间上进行编码,即不同时间释放的递质的先后次序不同。各种编码含的信息也不相同。

2.外周神经递质(peripheral neurotransmitter) 主要有ACh和NE。此外,在胃肠中还发现有嘌呤类和肽类外周神经递质。这将在本章中“自主神经系”一节给以介绍。

(二)神经递质的代谢

1.合成(synthesis) 一些经典递质(如ACh和NE)是在神经末梢合成,而肽类(peptides)则是在胞体合成。经典递质的合成是由一系列酶反应而形成。例如NE合成的反应过程:

上述合成反应在末梢进行,但其需要的酶则由胞体合成后运输到轴突末梢。由于末梢小泡中包含有多巴胺β羟化酶,因此,反应最后一步合成NE,是在末梢小泡(vesicle)中进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DA的过程与合成NE过程相同,只是当DA在胞浆中合成后,被小泡摄取并贮存。

ACh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于该酶存在于胞浆中,因此ACh在胞浆中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

5-HT的合成以色氨酸(tryptophan)为原料,在胞浆内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合成5-羟色氨酸,后者再经氨基酸脱羧酶作用而合成5-HT。合成的5-HT也是被小泡摄取而贮存的。

神经肽在胞体的合成是由DNA转录形成相应的mRNA,再经翻译(translation)过程形成相应的神经肽的前体(precursor),经特异的酶剪切后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活性的神经肽。

2.贮存(storage) 神经递质合成后一般都被小泡(vesicle)摄取(uptake)后贮存起来。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浓度要比胞浆中高许多,因此,小泡从胞浆摄取递质时往往是一个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过程。此外,神经递质贮存在小泡中,可受到小泡膜的保护,以免遭受胞浆中酶的破坏。

3.释放(release) 在神经冲动(impulse)传到神经末梢时,使突触前膜除极,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使小泡(vesicle)移向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并与之接触而发生融合,然后破裂,以出胞(exocytosis)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这一过程中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是必需的过程,因此将这一释放过程称为Ca2+依赖性释放。在神经生理实验中,如果能够证明某种化学物质是Ca2+依赖性释放,则说明这种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样的释放,而不是由于细胞膜的破坏由胞内流出来的。

4.失活(inactivation)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效应后,立即被酶分解或被突触前膜重摄取(reuptake)入轴浆,从而终止其生物活性。ACh发挥生理效应以后,由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降解(degradation)后成为胆碱和乙酸而失活。NE在产生生理效应之后,大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摄取入轴奖,其余部分经效应器细胞内的儿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和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0)所降解。5-HT的失活过程和NE的失活相似。

根据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药理学上往往可用一些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失活等各个环节的作用进行调控,以达到增强或降低该递质的功能。例如某递质的合成酶抑制剂(inhibitor)可降低该递质的合成,从而降低其功能;而某递质降解酶的抑制剂则可使该递质的降解(degradation)速度减慢,从而加强该递质的作用。小泡(vesicle)贮存抑制剂可抑制递质的贮存而使其在胞浆中被酶水解,也可达到降低该递质功能的目的。重摄取抑制剂则可使该种递质的重摄取(reuptake)减少,使其在突触间隙堆积,则可提高该递质的作用。事实上这些工具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神经递质的受体

受体(receptor)是指神经元(neuron)和效应器(effector)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而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位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postsynaptic receptor);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膜上的受体则称为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这种受体也称为自身受体(autoreceptor)。某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可产生与某些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因此,可将这些药物称为某类受体的激动剂(agonist)或递质拟似剂(mimic);另有一些药物,其化学结构与一些递质相似,也能与其相似的递质的受体相结合,但不产生这类递质能引起的生理效应,而仅是对受体的占据,从而使相应的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效应。这类药物则称为受体阻断剂(blocker)或递质拮抗剂(antagonist)。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是有选择性的,即受体只能与一定的递质相结合。例如ACh只能与胆碱能受体相结合,ACh则不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相结合,这就是受体的选择性特性(selectivity)。但这种选择性又是相对的,即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性质上与该种递质非常近似,也可与这种受体相结合。例如氨甲酰胆碱的结构与ACh近似,所以也可与胆碱能受体相结合。

受体(receptor)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结合形成复合物,再通过受体后机制(第二信使系统)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这将在“内分泌系统”一章详细介绍)。根据受体与特定的递质相结合,可将受体分类如下:

1.胆碱能受体 指能与ACh结合而发挥生理效应的受体。这类受体义分两种类型:

(1)M型受体:即毒蕈碱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这类受体广泛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由于它能与毒蕈碱(muscarine)结合并产生ACh样效应,故取其第一个字母而命名之。不同器官上的受体兴奋后,产生不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活动增强等,这些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阿托品(atropine)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blocker),可阻断M样作用。

正常情况下,ACh发挥作用后,很快就被受体部位的胆碱酯酶(cholinestrase)分解,而终止ACh的作用。有机磷是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患者可表现出流涎、支气管痉挛、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缩小等症状。这是由于有机磷能破坏胆碱酯酶,使效应器细胞膜上的ACh不能及时水解而蓄积所致。通常在抢救患者时,除采用大剂量的阿托品(atropine)阻断M受体以解除ACh样作用外,还需要联合使用像解磷定(pyraloximi methiodidum)胆碱酯酶复活剂,才能更有效地抢救患者。

(2)N型受体:即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由于这种受体能与烟碱(nicotine)相结合而产生ACh样效应,故取名为N型受体。这类受体主要分布在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形成的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也存在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处的突触后膜上。当ACh与其结合后,可产生烟碱样作用,表现为肌肉震颤、心动过速、血压上升等反应。N型受体可分为N1和N2两种亚型:N1存在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中突触后膜上,N2存在于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6-烃季胺(hexarnethonium)为N1型受体的阻断剂,因而阻断交感神经而使血压下降;而筒箭毒(curare)主要阻断N2型受体,也能阻断N1型受体,故可因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被阻断而引起肌肉松弛,在临床上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2.肾上腺素能受体 与儿茶酚胺类物质如NE、E相结合的受体均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epinephrinergic receptor)。这类受体又分为α型和β型两种亚型。通常NE与α受体的亲和力要大于与β受体的亲和力,而E对β受体的亲和力要大于与α受体的亲和力。

血管平滑肌、子宫及瞳孔散大肌上的α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时,则表现为兴奋,引起这些肌肉的收缩;但消化道平滑肌上的α受体与儿茶酚胺结合时,则表现为抑制,使消化道平滑肌舒张。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则以抑制为主,表现为血管舒张、子宫舒张、消化道平滑肌及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但心肌β受体兴奋时则是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

α受体和β受体又可进一步分为α1和α2以及β1和β2等不同的亚型。突触后的α受体属于α1受体,α2受体为突触前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及脂肪组织,其作用为兴奋;β2受体则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其作用则是抑制性的,但分布于突触前膜的β2受体可能是兴奋性的。

不同的α受体和β受体均有其特异的阻断剂(blocker),例如苯苄胺(dibenzyline)可选择性的阻断α1受体;育亨宾(yohimbine)则是特异的α2受体的阻断剂;而酚妥拉明(phentolamine)是一种非特异α受体阻断剂,对α1和α2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心得安(propranolol)主要是β1受体的阻断剂,但也可阻断β2受体,而心得乐(butoxamine)对β1受体的阻断作用很小,对β2受体的阻断作用却很强。因此,临床在早期应用心得安时,可因它能阻断β1受体,降低心肌的代谢活动而治疗心绞痛;但又因它可阻断β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被淘汰。目前使用特异性较高的受体阻断剂心得宁(practolol)和阿替洛尔(atenolol),则可避免因阻断β2受体所引起的副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α2和β2受体属于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分布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引起释放时,根据NE释放量的多少可分别激活这两种突触前受体。当NE少量释放时,则低浓度的NE可激活突触前β2受体,促进NE的释放,起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作用;当NE释放量多时,则高浓度的NE激活突触前α2受体,使NE释放量减少,起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调节作用。

3.其他递质的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中除以上两种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DAreceptor)、5-羟色胺受体(5-HT receptor)、γ-氨基丁酸受体(GABA receptor)、甘氨酸受体(Gly-receptor)以及阿片受体(opiate receptor)。这些受体都可再分为多种亚型。例如5-HT有7种亚型,而其中5-HT1受体又可进一步分为5-HT1A、5-HT1B、5-HT1C和5-HT1D等亚亚型。阿片受体可分为k、μ、δ等亚型。各种亚型受体均有其独特的结构以及独特的生理功能。各种亚型受体也都分别有其特异的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

上一篇:端脑 下一篇: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