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513页(4866字)

本属共分4组、41个系、137个种和4个变种。目前已发现48个种产生62种不同程度的有毒代谢产物,其中7种毒素能引起动物致癌。该属有毒真菌经常涉及人类的食品和动物饲料霉变,造成急性和慢性中毒。

真菌基本形态,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扫帚状的分支轮,称帚状枝。帚状枝由单轮或双轮以至多轮分枝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顶端一级分支为产生分生孢子的细胞,称小梗,着生小梗的细胞称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称副枝。小梗以断离方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椭圆形和短柱形。依据帚状枝的形状和层次分为4组,即单轮青霉组、对称双轮青霉组、不对称青霉组和多轮青霉组。依据菌落质地也可分成绒状青霉组、絮状青霉组、绳状青霉组和束状青霉组。

鉴定培养基用蔡氏琼脂和麦芽浸汁琼脂,23~28℃培养5~7天(显微镜检查)和10~14天(菌落特性检查)进行鉴定。

一、黄绿青霉(Penicillium citreoviride)

属单轮青霉组、斜卧青霉系。本菌分布广泛,可从土壤、霉变米和其他物质中分离出来。共产生2种毒素,黄绿青霉素(Citreoviridin)和桔青霉素(Citrinin)。前者可引起哺乳动物进行性上行性脊髓麻痹等系列症候群,具有强烈毒性及较高的死亡率。少量引起肝肿瘤和贫血,后者见下述桔青霉。

1.真菌检查

(1)分离 见烟曲霉。

(2)形态特性。

培养性状,菌落生长局限,培养10~14天直径2~3cm,表面皱褶和钮扣状,有时菌落中央凸起或凹陷,绒状或略现絮状,淡黄灰色,仅微具绿色、渗出液很少或缺乏,有时呈柠檬黄色、背面及培养基亮黄色,后者见下述桔青霉。

镜检特性,分生孢子梗壁光滑,50~100×1.6~2.2μm。帚状枝大部为单轮,偶尔呈现主轴延长或从低节上生出1或2个分支,产生次级小梗轮生体。分生孢子链略平行或稍散开,长达50μm以上。小梗8~12个密集簇生、多数9~12×2.2~2.8μm,具有长的梗颈。分生孢子球形、壁薄、光滑或近于光滑、2.2~2.8μm,成链时具明显的孢隔。

2.毒素检测(黄绿青霉素)

(1)提取 饲料样品用2倍剂量正己烷或石油醚脱脂、过滤后残渣以5倍剂量乙醇提取3次,水浴挥发干,加热苯溶解,置4℃冰箱过夜,过滤后滴加正己烷,得黄色粉末沉淀,除上清液,层析时,加少量乙醇溶解粉末。

(2)薄层层析 在硅胶G板上点样,以正己烷—丙酮(1∶1v/v)为展开剂,Rf值0.45;以乙酸乙酯—甲苯(1∶1v/v)为展开剂,Rf值0.50;以三氯甲烷—甲醇(9∶1v/v)为展开剂,Rf值0.35。在紫外线下毒素呈鲜黄色荧光斑。

3.鉴别诊断 本菌和鲜红青霉(Penicillium chermesinum)、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ns)的区别如表21-14。

表21-14 三种青霉的鉴别

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属不对称青霉组,绒状青霉亚组,桔青霉系。本菌分布广泛,土壤、谷物、饲料和草类等均可找到。共产生2种毒素,即桔青霉素(Citrinin)和曲酸(Kojic acid)。前者是动物的肾脏毒、最为敏感。

1.真菌检查

(1)分离 见烟曲霉。

(2)形态特性。

培养性状,菌落生长局限,23~25℃培养10~14天,直径不超过3cm,具放射状沟纹,多数菌系绒状,部分菌系絮状,灰绿色,有极窄白边,渗出液透明淡黄色,背面黄至橙色,基质颜色相似或带粉红色。

镜检特性,分生孢子梗50~200×2.2~3.0μm,壁光滑,一般不分支,偶尔有1至数个长25~35μm分支。帚状枝由梗基和小梗组成,壁光滑,梗基3~4个轮生,略松散,12~20×2.2~3.0μm;每个梗基上簇生6~10个略密集而平行的小梗、8~11×2~2.8μm。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光滑或近似光滑、大部分2.5~3.0μm。

2.毒素检测

桔青霉素

(1)提取 饲料样品加4倍剂量三氯甲烷静止过夜,加40%盐酸液,其量约三氯甲烷的1/7,静止30min后过滤。保留三氯甲烷层,该溶液用水漂洗,并用0.1M碳酸氢钠溶液提取。提取液加浓盐酸酸化至pH2.5后,再用三氯甲烷提取。浓缩提取溶液、水洗,再用0.1M碳酸氢钠提取。水层酸化至pH2.5,过滤收集毒素,层析时加少量三氯甲烷溶解。

(2)薄层层析 点样在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脂—甲酸(5∶4∶1 v/v/v)为展开剂,Rf值0.8,在紫外线下毒素呈黄绿色荧光斑。

3.鉴别诊断 本菌和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歧皱青霉(Penicillium steckii)的区别如表21-15。

表21-15 三种青霉的鉴别

三、红色青霉(Penicillium rubrum)

属对称二轮青霉组,产紫青霉系。从玉米、麦麸、豆类、花生、葵花子和植物基质上均能分离出本菌。产生4种有毒物质,红青霉毒素A和B(Rubratoxin A,B)、曲酸和卵孢菌素(Oosporein)。、猪喂饲红青霉培养的玉米导致神经症状、内脏出血和肝的变性坏死。

1.真菌检查

(1)分离 见烟曲霉。

(2)形态特性。

培养性状,菌落生长局限,23~25℃培养12~14天,直径达1~2cm。有些菌株菌落由1mm厚的毡状基部菌丝组成,有明显皱纹;另一些菌株菌落较薄,表面近似平坦,常略具环纹。整个菌落或局部区域分生孢子发育丰富,一般菌落边缘发育最厚。分生孢子区域呈黄色至淡灰绿色,近似豌豆绿至藿香绿色。色素菌丝不形成分生孢子区或略形成分生孢子区,一般为橙红色。背面亮橙红色至樱桃红色,基质颜色略浅。

镜检特性,分生孢子梗光滑或偶有小颗粒,长200μm以上,宽2.2~3.0μm。帚状枝双轮对称,梗基5~10个轮生,8~10×2.0~2.5μm。小梗披针形,顶端细尖,5~8个轮生,10~12×2.0~2.2μm。分生孢子壁光滑,在一些菌株为典型的椭圆形,3.0~3.5×2.0~2.5μm;在另一些菌株呈卵形或近球形,2.2~2.8×2.0~2.5μm。

2.毒素检测

红青霉毒素A和B

(1)提取 毒素B用乙醚或乙酸乙脂—苯和乙醚提取,过滤后挥发至1/10体积,待形成结晶后用乙醚冲洗几次,将最后获得的结晶溶于少量丙酮内,备层析用。

毒素A用丙酮或乙酸乙脂提取。

(2)薄层层析 点样在硅胶HF254板上,以冰醋酸—甲醇—三氯甲烷(2∶20∶80v/v/v)为展开剂,在紫外线(253nm)下,毒素B呈黑色斑,Rf值为0.54~0.59;毒素A呈黑色斑,Rf值0.70。

用硅胶G板点样,以三氯甲烷—甲醇—冰醋酸—水(80∶20∶1∶1v/v/v/v)为展开剂,展开后层析板200℃处理10min,毒素呈绿色荧光斑。

3.鉴别诊断 本菌和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棘孢青霉(PenicilliUm aculeatum)、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的区别如表21-16。

表21-16 四种青霉菌的鉴别

四、展青霉(Penicillium patulum)

属不对称青霉组,束状青霉亚组,展青霉系。本菌分布广泛,土壤、谷物饲料及禾本科饲草均能找到。产生2种毒素,展青霉素(Patulin)和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前者可使牛致死(实质器官出血、水肿),后者引起动物肝损伤和肝癌。

1.真菌检查

(1)分离 见烟曲霉。

(2)形态特性。

培养性状,菌落生长局限,12~14天培养,直径2~2.5cm,具放射状沟纹,边缘平截,中心略隆起、表面颗粒状,边缘有明显菌丝束,有的呈絮状,厚密。分生孢子区灰绿至亮褐色。背面淡黄色至橙褐色或红褐色,略扩散于基质中。

镜检特性,分生孢子梗一部分单生,一部分集结成束,呈波纹状弯曲,壁光滑,400~520×3~4μm。帚状枝不对称,疏松散开,3~4层分支,一般40~50μm,分生孢子链略散开,长50~100μm。副枝散开,15~20×3~3.5μm。梗基较短,常为楔形,2~4个不整齐轮生,6.2~9×3~3.5μm。小梗短,长颈瓶形,4.5~6.5×1.8~2.6μm,8~10个密集成一簇。分生孢子椭圆形,后变成近球形,壁薄,光滑,2.8~3.6×2.1~2.8μm。

2.毒素检测

展青霉素

(1)提取 饲料样品用2倍剂量正己烷除掉干扰物质后,过滤,残渣用乙腈提取30min,乙腈滤液再用正己烷提取2次,乙腈层水浴挥干。

(2)薄层层析 点样在硅胶G和硅胶GF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v/v)展开,Rf值0.75;以三氯甲烷—异丁酮(4∶1v/v)展开,Rf值0.20。在紫外线下检查硅胶GF板,毒素呈黑色吸收斑;硅胶G板用茴香醛—冰醋酸—浓硫酸(0.5∶85∶5)处理,130℃加热10min,在可见光下呈淡红色斑,在紫外线下毒素呈黄色斑。

3.鉴别诊断 本菌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区别如表21-17。

表21-17 展青霉与扩展青霉的鉴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