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牛炭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81页(2131字)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来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其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生高热,可视粘膜发绀,天然孔出血。剖检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急性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等为特征。

【流行特点】本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家畜中以草食动物最易感,其中又以及鹿等易感性最强。

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中,均存在大量的炭疽杆菌。

炭疽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经呼吸道、皮肤亦可感染,吸血昆虫、特别是虻类可传播本病。

本病常发于夏秋两季或洪水泛滥之后。

【临床症状】潜伏期平均为1-5天,有的可长达14天。

牛炭疽多取急性经过,但也有最急性型病例。

最急性型:一般症状不甚明显,常突然倒毙,有的病初兴奋不安,不断哞叫,于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减退,而后废绝,反刍和泌乳停止,并有臌气现象。孕牛往往流产,末期呼吸困难,粘膜发绀,体温下降,发生痉挛而死亡,病程多为24小时左右。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似,但经过稍慢,常于颈、胸、腰以及外阴部发生炭疽痈。舌肿大呈暗紫色,有时发生咽炎,呼吸困难,病牛皮温不整,从口、鼻孔及肛门流出血液,严重者排出血尿,一般经10-36小时死亡,少见3-5天者。

羊发生最急性型炭疽较其他动物为多,突然倒地昏迷,全身痉挛、瞳孔散大,磨牙,天然孔流出带有气泡的黑红色血液,于数分钟内死亡。病程稍长者兴奋不安,呼吸促迫,心跳亢进,粘膜发绀,后期沉郁,卧地不起,天然孔流出血液,数小时死亡。

鹿炭疽多呈最急性型经过,与牛、羊症状相似。

【病理剖检】本病的剖检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状,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肿大至3-5倍,脾髓黑红色软如泥状。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呈砖红色等。但为了防止扩大传播,一般情况下禁止剖检,而屠宰检验所见的炭疽屠畜,往往不同于自然死亡的炭疽尸体,常见两种“信息性病变”。一种是淋巴结的局限性、出血性、坏死性炎性病灶,屠畜肉尸或脏器的个别淋巴结明显肿大、出血,周围组织有淡黄色的出血性胶胨样浸润,淋巴结切面出血、呈樱红色(新鲜病灶)或砖红色;另一种是局部的痈肿,在皮下、口腔、胸腹膜及肠道、肺、脾、肾等器宫出现局限性痈肿,呈黑色圆形肿块,切面砖红色,致密而硬脆,散在有炭色或黑红色坏死灶,甚至形成溃疡。

鹿炭疽的病理剖检特点与其他动物不同,死后形成尸僵,多数病例天然孔不出血,仅见鼻腔、口腔内蓄留或流出带泡沫的黄水,血液呈煤焦油样但凝固良好,皮下和浆膜下组织无明显出血性胶性浸润,脾脏不肿大,但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各脏器点状出血明显。

【诊断】因本病经过急,死亡快,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在常发季节,如果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性死亡病例或有天然孔出血、痈肿和腹痛症状的急性高热病畜,应怀疑为炭疽,然后作进一步诊断,确诊要靠死后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 常用涂片镜检和炭疽沉淀反应。

1.涂片镜检。病畜死前和死后不久,自耳静脉或四肢末梢采血涂片,或以无菌操作手术在左侧第10-11肋间开一垂直小口,取小块脾脏作触片,用瑞氏染色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有单个或短链的有夹膜、菌端如竹节状的大杆菌,即可诊断为炭疽。

2.炭疽沉淀反应。该方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操作简便,即使腐败的材料,仍可出现阳性反应,其具体操作方法附后。

(二)鉴别诊断 炭疽应与梨形虫病、出血性败血病相鉴别。

梨形虫病与炭疽的不同点是脾虽肿大、瘀血,但色泽较淡,脾髓不软化;不同部位皮下组织的胶样浸润不具出血性质;粘膜、浆膜黄染,取血液涂片染色后镜检,常于细胞内发现梨形虫。

牛出败与炭疽的区别是脾多不肿大,出血性胶样浸润通常局限于咽喉部与前颈部,病程较久的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处理】同炭疽。

上一篇:牛口蹄疫 下一篇:动物检疫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