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78页(5981字)

我国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é)]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两种,属鳞翅目,螟蛾科。亚洲玉米螟分布广泛,以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发生最为严重,西南山地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次之。欧洲玉米螟则分布在宁夏、新疆等地。

玉米螟食性很杂,国内现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及棉花、大麻等,也能取食大麦、小麦、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番茄、茄子等。玉米螟在国内一年发生一至六代,自北向南代数渐多。各地都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秆内及玉米穗轴、棉花枯铃、落叶中越冬。第一代螟卵发生盛期在一、二、三代区大致为6月中旬,常以玉米心叶期受害重,幼虫蛀茎期为雌穗抽丝始期。在春玉米播种少的地方为害棉花,造成断头和折叶;第二代螟卵及幼虫发生盛期在二、三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时间约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螟卵及幼虫发生期在8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夏玉米穗茎,夏玉米种植面积小的地区,玉米螟常从春玉米上转移至棉田为害棉花青铃。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越冬基数

各地玉米螟均以当地虫源为主,越冬基数与来年第一代发生程度关系密切。一般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

1.2 气候

亚洲玉米螟的发生消长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温度、湿度和雨量的影响为最大,光照周期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玉米螟各虫态的适宜发生温度为20~30℃,旬平均相对湿度60%以上。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湿度的关系更密切。如越冬幼虫在化蛹、羽化期间,雨量、湿度适宜,则有利于第一代玉米螟的发生。相反,冬、春雨雪比常年少,对成虫羽化、产卵和卵的孵化不利,从而会抑制第一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低温和短光照引起玉米螟滞育。

1.3 天敌

国内发现亚洲玉米螟天敌有70余种,其中赤眼蜂的寄生作用最为明显。在我国许多地区,赤眼蜂在玉米螟发生后期(进入雨季后)对卵块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90%~100%,对夏玉米穗期的第三代螟虫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对玉米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多种寄生蜂对玉米螟幼虫和蛹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1.4 寄主

不同寄主植物及其不同品种或生育期对亚洲玉米螟的生存繁衍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亚洲玉米螟对不同寄主植物也表现明显的选择性,造成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差异。

1.4.1 种类 在多寄主作物同时存在的地区,玉米螟成虫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因而玉米受害比其他寄主作物严重。此外,寄主营养条件的差异也影响幼虫滞育的比例。取食玉米茎秆的幼虫滞育比例高,取食棉花青铃的幼虫滞育比例低。

1.4.2 长势 玉米螟雌蛾产卵量对播期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植株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同一地区、同样发蛾量的情况下,长势好的玉米上的着卵量往往超过一般玉米。此外,雌蛾产卵对玉米植株高度也有选择性,一般在株高不足35cm的植株上较少产卵。

1.4.3 生育期 幼虫的成活率与寄主的生育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苗越幼小,初孵幼虫侵入后的成活率越低。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从玉米心叶期至穗期,玉米螟幼虫的成活率逐渐增高,至穗期的抽丝授粉期成活率最高;其后,随着花丝干枯,玉米进入乳熟期,幼虫成活率又趋下降。夏玉米上幼虫的成活率高于春玉米。

1.4.4 品种 寄主品种抗虫性的强弱与遭受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相同的卵量和虫口密度下,感虫品种受害重,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高;抗虫品种受害轻,幼虫存活率低,在心叶期表现尤为明显。

1.4.5 作物布局和播种期 寄主作物的布局对玉米螟发生量的为害轻重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三代区,玉米春播改夏播,并压缩其他春播寄主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在这些小面积春播寄主作物上进行化学防治,可有效地抑制螟害。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冬后幼虫存活率和秸秆残存量调查

了解越冬期间死亡情况,估计当地残虫数量,以分析预报第一代发生趋势。在春季化蛹前(一代区从5月下旬,二代区从5月中旬,三代区从4月下旬,四代区从3月中旬,五、六代区从3月上旬开始)调查越冬幼虫存活率一次。选不同环境条件下贮存的玉米、高粱、麻类等寄主作物秸秆,随机取样,每点剥查100~200秆,检查的总头数不少于50头,区别幼虫死亡原因,将真菌、细菌、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及其他死亡原因分别记载,并根据当地寄主秸秆存量估计玉米螟残存量(折成百秆数),将调查结果填入玉米螟冬后残虫量调查表(表3-30)。

表3-30 玉米螟冬后残虫量调查表

注:一般虫体僵硬、外有白色或绿色粉状物为真菌寄生;虫体发黑、软腐为细菌寄生;出现丝质茧为蜂寄生;出现蝇蛹为蝇寄生。

2.2 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2.2.1 越冬代调查 在冬前选留的含虫量大的秸秆上,于幼虫化蛹前,每隔5天调查一次,每次30~50头活虫,羽化率达90%以上时停止。

2.2.2 生长期调查 在各代幼虫近老熟时,在田间寄主植株上调查幼虫化蛹、羽化进度。每隔5天调查一次,每次剥查活虫30头,直到羽化率达50%以上时停止。剥查方法:在被害植株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将虫取出,结果记入玉米螟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表3-31)。

表3-31 玉米螟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

2.3 各代成虫灯诱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装设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统计每天灯下的玉米螟成虫数量,记入玉米螟灯下诱测情况记载表(表3-32)。同时记载20时的气象要素。

表3-32 玉米螟灯下诱测情况记载表

2.4 田间卵量调查

2.4.1 田间各代卵量消长调查 在进行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时,见新鲜蛹皮或灯下出现当地成虫开始。选择常年发生早的有代表性玉米、高粱田3块,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做好标记。每隔3天调查一次,逐叶观察,发现卵块后随即记载并用圆珠笔标记,留下次观察寄生情况。结果记入玉米螟田间卵量消长情况调查表(表3-33)。

表3-33 玉米螟田间卵量消长情况调查表

注:目测半数以上卵粒被寄生者为寄生卵块,不足半数的为正常卵块。

2.4.2 各代卵孵化率调查 在系统调查田内,在各代卵盛期,随机标记10~30块卵,记卵粒数,编号标记,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孵化、寄生和天敌食害等情况。结果记入玉米螟田间卵孵化和寄生情况调查表(表3-34)。

表3-34 玉米螟田间卵孵化和寄生情况调查表

2.5 各代幼虫数量和为害程度调查

在系统查卵田内,在各代幼虫进入老熟期,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10株,调查幼虫数量和植株被害率一次。调查时,先观察植株受害状,发现有蛀孔时,在蛀孔的上方或下方,用小刀划一纵向裂缝,撬开茎秆,将虫取出,判明种类和死活。结果记入玉米螟田间幼虫量和植株被害调查表(表3-35)。

表3-35 玉米螟田间幼虫量和植株被害调查表

2.6 收获前虫量调查

为了掌握当年发生情况、防治效果和虫量,在主要寄主作物收获前,选有代表性的寄生田3~5块,每块田10点棋盘式取样,每点调查10株,统计死、活虫数。结果记入玉米螟收获期虫量调查表(表3-36)。

表3-36 玉米螟收获期虫量调查表

选择一批虫量大的秸秆,按当地习惯堆存,以备翌年春季调查化蛹、羽化进度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3.1.1 期距法 依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中的初期、盛蛹期,按各地虫态历期来推算卵、幼虫发生和为害的初、盛期。

3.1.2 积温法 依据化蛹进度调查中的初蛹、盛期日期,利用玉米螟各虫态或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有效积温,结合气象预报,由有效积温公式,计算卵和幼虫发生时期。

3.2 发生程度预测

3.2.1 第一代发生程度预测 如越冬代的基数比常年偏高,存活率较高,或灯下越冬代蛾量比常年偏多,温、湿度又比较适宜,则第一代发生程度可能较重。

3.2.2 以后各代发生程度预测

3.2.2.1 综合分析预测 根据前一代为害的轻重、防治后的残虫量、春播与夏播寄主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等因素,结合气象条件,预测下一代。

3.2.2.2 统计预测 各地可利用本地多年历史统计资料,做出玉米螟各代发生数量与温、湿度和温湿系数相关预测式,进行统计预报。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4.1.1 资料收集 玉米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玉米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玉米面积;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4.1.2 测报资料汇报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玉米螟模式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4.1.3 测报资料汇总 对玉米螟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玉米种植和玉米螟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4.2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玉米螟发生程度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表3-37。

表3-37 玉米螟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3 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玉米上,化学防治通常掌握在心叶末期和穗期或幼虫低龄期;棉花上,掌握在螟害盛孵期和幼虫蛀入前期。

防治指标:一代玉米螟虫株率达20%;二、三代玉米螟百株虫量为100头。

4.4 发生世代分区

一代区:北纬45°以北的黑江和吉林长白山区及内蒙古、山西(北部)高海拔地区;

二代区:北纬40°~45°之间的北方春玉米主产区,包括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地区;

三代区: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主产区以及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湖南等省;

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东部、广东西北部及广西北部;

五至六代区:广西大部、广东曲江和中国台湾台北一带;

六至七代区:广西南部和海南。

4.5 玉米螟各虫态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注:①1977,河南,开封

②T为该虫态发育期间的平均气温,D为该虫态的发育天数。

4.6 玉米螟各地各世代虫态历期

河南开封玉米螟各代各虫态历期表

北京第一代玉米螟各虫态历期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