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心跳骤停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581页(9192字)

心跳骤停表示血液停止流动,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尤以大脑皮层遭受缺氧性损伤最早而且严重。过去认为3~4分钟后,大脑功能即无恢复可能。现在认为,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只要迅速果断、分秒必争地进行正确抢救,心跳、呼吸和神志的恢复是可能的,但任何时间上的延误和诊断上的犹疑不决,都意味抢救无效。

【原因】

一、严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 常见的诱因有:①全脊髓麻醉;②椎管内麻醉(尤以腰麻)平面过高;③呕吐误吸窒息;④高烧、心肺功能不全;⑤使用肌肉松弛剂后呼吸管理不当。

二、迷走神经反射亢进 尤其在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的基础上容易发生。常见的诱因有:①强烈牵拉或刺激气管、气管隆突、肺门、心包、心内膜;②牵拉腹腔、盆腔脏器;③突然扩张肛门会阴区括约肌;④突然压迫眼球;⑤气管系内吸痰刺激;⑥支气管造影;⑦气管、支气管内插管;⑧气管异物摘取术等操作过程中。

三、血液动力学的急剧改变 常见的诱因有:①长期服用降压药的病人,麻醉后或突然变动体位时;②全脊髓麻醉;③腹腔巨大肿瘤摘出或大量腹水放出过急;④剖腹产病人施行腰麻后;⑤心脏大出血;⑥手术压迫腔静脉或左心室时。

四、麻药过量 易发生于:①硫喷妥钠静注过速、量过大;②静滴普鲁卡因过快、量过大;③氟烷吸入过快。

五、药物中毒或过敏 如:①普鲁卡因等局麻药过量中毒导致抽搐时;②普鲁卡因或地卡因过敏或特异质反应;③应用洋地黄后使用钙剂,或使用钙剂后再应用洋地黄时,易致洋地黄中毒而发生心室纤颤;④中麻时于心动过缓情况下应用毒扁豆碱催醒;⑤应用肌松药后,在心动过缓的情况下,应用新斯的明拮抗时;⑥治疗低血钾时,钾溶液浓度过高或滴速过快时。

六、合并其他疾病时 如:①并存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②并存病毒感染侵犯心肌时;③血钾过高或过低;④严重酸中毒或碱中毒;⑤甲状腺危象;⑥高血压危象。

七、手术室以外的原因 除心脏病本身病变如急性心肌梗塞、Ⅲ度传导阻滞外,尚有电击、溺水、窒息、高血钾症、青霉素或链霉素过敏等。

【诊断】 要求能在15~25秒钟内作出心跳骤停的诊断。根据下列症象:①突然意识丧失;②突然脉搏消失(颈动脉或股动脉);③呼吸停止;④心前区听不到心音;⑤瞳孔散大;⑥面色死灰;⑦手术伤口出血停止;⑧血压测不到,心跳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此时即应开始紧急抢救,切勿为追求“确诊”而反复摸脉搏、听心音、测血压、查心电图,或多次更换医生检查病人而拖延抢救时间,否则将增加复苏的困难和病人的预后。

【类型】 心跳骤停有两种类型:①心跳完全停止占90%;②心室纤维性颤动(简称心室纤颤)占10%,只能用心电图确诊。两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基本相同,所以在抢救时,不必等待心电图确诊。

【处理】 心跳骤停的处理包括两大部分:

一、现场紧急处理 迅速果断地用人工方法重建呼吸和循环,并尽快地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即心脏复苏术)。

(一)人工呼吸:首先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法,或用简易呼吸器或紧闭麻醉机面罩施行人工呼吸。同时准备齐全气管内插管用具,施行气管内插入带套囊插管,进行呼吸管理(详见第十五章第二节)。

(二)心脏按摩:应与人工呼吸同时开始,二者按4∶1的比例有节律地交替进行。心脏按摩的方法有两种:

1.胸外心脏按摩法:

(1)成人法:病人取仰卧,胸背部衬硬板。术者用双手重迭,以掌根压在病人胸骨下段,向脊柱方向压迫,使胸骨下陷3~4厘米。每分钟挤压60~80次,以能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唇色由紫略转红、瞳孔由散大转小表示挤压有效,否则表示无效,应及时纠正。

(2)小儿法:仅用一个手掌根的压力即够。新生儿仅用2~3个手指加压即可达到目的。每分钟挤压80~100次。余同成人法。

(3)注意事项:①压迫部位必须在胸骨中线的胸骨下段,压迫方向必须垂直对准脊柱,否则极易引起肋骨骨折、气胸、血胸、肝破裂等并发症;②心脏按摩必须与人工呼吸有比例的交替进行,有机结合,互不干扰,详见上述;③心脏按摩必须与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结合,详见下述;④应争取观察心电图,以鉴别心跳停止的性质和了解心脏复跳的情况。

2.胸内心脏按摩法:沿左侧第四肋间作皮肤切口,进入胸腔后,术者用右手的四指放在心脏后面,拇指放在心脏前面,按每分钟60~80次的频率挤捏心脏,同时作心内注射复苏药。按摩无效或出现心室纤颤时,可剪开心包作心包内心脏按摩。挤捏心脏的力量要均匀,要将左右心室的血同时排空,然后立即放松压力,以使心脏再充盈,不要压迫心房或过度移位或扭转心脏。在胸内按摩的同时,必须进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每分钟16~20次。余同胸外按摩法。

(三)心内用药:用10厘米22号长针头在第四肋间胸骨左缘1.5~2厘米处垂直刺入作心室穿刺,抽得回血后注药,穿刺时应暂停人工呼吸,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胸内按摩时,可在直视下将药物直接注入心室内。常用的药物有:①肾上腺素:为首选药物,每次0.5~1毫克。②异丙基肾上腺素:上药效果不明显时应用,每次0.5~1毫克。③正肾上腺素:上二药无效时使用,每次0.5~1毫克。或将上述三药各取0.5~1毫克混合一起注射(俗称“心脏三联针”)。④氯化钙:用于心脏虽已恢复窦性律,但心肌仍松软无力时,每次用10%氯化钙5~10毫升。⑤乳酸钠:用于心跳恢复后,每次11.2%溶液20~40毫升,复苏时间长者,隔30分钟再用一次。⑥阿托品:用于心跳已恢复,但心律缓慢或传导阻滞时,每次1毫克。⑦普鲁卡因酰胺、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适用于心室纤颤,特别当反复电击无效时。每次普鲁卡因酰胺100毫克;1%普鲁卡因5~10毫升;1%利多卡因5~6毫升。

(四)辅助治疗:在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和心内用药的同时,可采用下列辅助措施:①50%葡萄糖液用于心脏复跳后,每次60~100毫升静注;②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全血静滴;③全血200~300毫升股动脉输血;④冠状动脉灌注,适用于胸内按摩及用药无效时,术者用手指夹注升主动脉,另一手将肾上腺素2毫克、三磷酸腺甙20毫克、50%葡萄糖40毫升混合液注入左心室,并立即按摩心脏数次后,放开主动脉,其目的是使药物迅速进入冠状血管而发挥作用;⑤升压药先用多巴胺60~100毫克,加入250毫升液体中静脉滴注,血压维持不满意时再加入间羟胺10毫克;⑥碱性药用5%碳酸氢钠200毫升静滴,心脏按摩时间长者,可每隔30~60分钟重复一次;⑦能量合剂可用三磷酸腺甙20毫克、辅酶A50单位、细胞色素C15毫克稀释成5毫升静注;⑧呼吸兴奋剂用于呼吸不恢复或呼吸交换量小时,详见第四章第五节。

(五)心室纤颤解除法(简称“除颤法”):

1.心室纤颤可分粗颤和细颤两种:①粗颤时心肌颜色尚红润,心表犹如很多蚯蚓蠕动,颤波纹较粗大;②细颤时心肌颜色发绀,心脏呈扩张软塌状态,心表仅有细弱的蠕动,多于心肌缺氧时间过长后发生。心跳骤停后首先必须通过上述一系列急救措施,使心肌转为粗颤以后,才能用一种特殊仪器——心室纤颤解除器(简称“除颤器”)进行电击解颤,使心跳恢复。细颤下则禁忌电击。电击心脏的目的是消除心肌的异位兴奋灶,使心肌纤维完全停止收缩变为心跳完全停止,然后由窦房结及房室结传下冲动,恢复正常心律。

2.电击解颤有胸外及胸内两种方法,以交流电应用最广,也可应用直流电。一次电击不成功时,可通过心脏按摩、心内用药,以促使心肌转为粗颤后,再重复电击。电击解颤的电量详见表14~1。

表14~1 胸内、外电击除颤的电量

3.电击解颤后的相应措施:电击解颤后一般仍需做一段时间辅助性心脏按摩,即随心脏收缩而稍加压,同时静脉应用各种辅助药物(详见上述)以巩固心功能和维持血压,否则有可能再复发心室纤颤。

二、心脏复跳后的处理

(一)维持有效的呼吸交换量:心脏复跳后,必须继续施行呼吸管理数小时至十数小时,直至呼吸交换量满意后方可停止。长时间自主呼吸不恢复者,提示延脑呼吸中枢已遭受严重缺氧,预后极坏。可将山梗菜碱12毫克、回苏灵16毫克、利他林20毫克加于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滴(称为“呼吸三联针”)。并同时针刺人中、素髎、十宣、涌泉等穴。呼吸道中如有痰液分泌物,应随时吸除,但应高度重视无菌操作。气管内插管超过48~72小时者,应更换或改用气管切开插管,以便于经常清洗,同时每隔2小时向气管内滴入1~2毫升抗菌素,其配方为:青霉素20万单位、链霉素0.5克、糜蛋白酶5毫克、生理盐水加至40毫克,还可参阅第十二章第四节。呼吸迟不恢复者,应早期应用大量脱水剂,如20%甘露醇或速尿,随着尿量的增多,自主呼吸有可能逐渐出现,以后仍应定期应用脱水剂,以防脑水肿的继续发展。

(二)维持有效的循环:心脏复跳后的低血压或心律不齐,必须及时纠正。

1.低血压的防治:应针对原因处理。常见的原因有:①脑水肿;②心肌收缩无力;③室上性心动过速;④血容量不足,尤易见于严重创伤或大出血病人,或于应用大量脱水剂利尿后;⑤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⑥高血钾或低血钾;⑦微循环障碍;⑧心包填塞,可因胸外心脏按摩不当或心脏穿刺引起;⑨张力性气胸;⑩抢救中用药过量,如氯丙嗪、普鲁卡因酰胺等。

处理:首先应用升压药,以能维持血压在100毫米汞柱,而不出现甲床紫绀和末梢血管痉挛性收缩,保持尿量大于30毫升/小时为原则。首选多巴胺80~120毫克、间羟胺20~40毫克加于500毫升液体中静脉点滴,或将间羟胺换为恢压敏40~100毫克。低血压伴有心动过速时,可用甲氧胺20毫克或新福林5~10毫克加于上述液体中静滴。一般不应使用正肾上腺素。其他可针对主要原因应用利尿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强心剂、血管扩张剂、钾盐等。心包填塞时,应作心包穿刺抽吸,必要时做心包开窗引流。张力性气胸时,应及时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此外,还可针刺素髎、内关、涌泉、足三里、耳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穴。

2.心律紊乱的防治:应首先做好心电图检查以鉴别其性质,在处理上强调病因治疗,不应盲目用药。常见的原因为:①心肌缺氧性损害;②心肌兴奋药的副作用,尤以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影响;③部分药液误注于心肌内,形成局部病理兴奋灶;④严重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影响心肌应激性;⑤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⑥过度降温至29℃以下。

处理:应首先纠正低血压和心肌缺氧,同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体温过低者应及时复温至32℃。然后针对心律不齐的类型使用药物治疗,详见本章第九节。

(三)防治脑缺氧性损伤和脑水肿:心跳骤停复苏后,脑组织因急性缺氧、缺血,可在12~24小时内出现脑细胞急性肿胀、水肿和变性,2~3天达最高峰,5天后逐渐减退和消肿。治疗脑肿胀、脑水肿的主要措施为尽早施行低温脱水综合疗法。

1.低温疗法:低温的治疗作用在于:①明显降低脑组织代谢率;②减轻脑水肿;③减慢或制止脑细胞损害的进展;④降低颅内压力;⑤缩小脑实质体积;⑥减轻脑细胞通透性;⑦控制反应性高热。所以低温是心脏复苏后脑缺氧防治中的一个极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①降温必须尽早开始,力争在心脏复跳后立即开始,最迟不应超过心脏复跳后3小时。②重点降低脑部温度,应首先利用冰帽施行头部冰浴降温,结合冰袋体表降温,使鼻咽温度和肛温恒定在31~32℃之间,此时脑组织温度可降到20~25℃,达到了脑部选择性深低温的目的(图23)。③降温必须做到恒定、坚持到底,避免体温忽升忽降,降温常需要持续3~5天,有时需延长到7~12天,一直维持到神志初步恢复,出现听觉,眼球、四肢呈协调活动等皮层功能恢复后,逐渐停止降温,且应继续控制体温在35~36℃之间数天,以预防复温后反应性高烧。过早停止降温或低温度数不恒定,均可再度导致脑水肿的复发。④降温中可能出现寒战反应,在保持血容量基本正常的前提下,可用冬眠药物小量分次注药加以控制,同时还有防止和对抗抽搐的功效。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合剂(共4毫升),每次0.5~1毫升,经稀释后静注,每10~15分钟一次,直至寒战反应减轻或消失,以后每6~8小时补充2毫升肌注。如果血压下降,应适法迅速提升。如果寒战仍不能有效控制或抽搐加重者,可在上述合剂中再加入度冷丁100毫克。如果病人对降温毫无寒战反应,则可不必使用冬眠药物。

图23 塑料薄膜冰帽降温法

2.脱水疗法:也是缩小脑体积、减轻脑水肿和防止脑疝意外的重要措施,也应在心脏复跳后立即进行。常用的脱水剂及用法详见第四章第八节。脱水疗法既要达到脱水,又要防止过度脱水。临床上以能达到病人两眼稍下陷、眼球张力减低,压之很软,皮肤弹性稍减弱,血压及血细胞压积尚能维持正常水平为宜。液体的出入量应严格控制,一般第一个24小时总入量应较排尿量少500~1,000毫升。如果脱水后,没再出现脑水肿体征(如眼球结膜水肿,静脉瘀血、两眼外突、眼球张力增高或眼底乳头水肿等),第二个24小时以后,使用脱水剂以控制尿量与入水量平衡即可,以避免因过度脱水,反而造成循环障碍。

3.其他辅助疗法:在低温、脱水疗法的基础上,应采用下列对症辅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具有: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②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③增加肾血流量;④增加肾小球滤过率;⑤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醛固酮分泌;⑥抑制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等作用。所以对脑水肿的防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在休克时应用为佳。当脑水肿好转后,应迅速减量至停药,以防发生感染扩散、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常用的药物有:①地塞米松,每次5~10毫克静注,每日2~3次,每日最大量为40~60毫克;②氢化可的松,每次200~400毫克,每日2~3次,每日最大量为500~1,000毫克,静滴。

(2)抗惊厥药物的应用:除应用冬眠药物解惊外,惊厥发作严重时还应使用:①阿米妥钠,每次0.2~0.3克(5%溶液4~6毫升)静脉缓慢注射(1毫升/分),注意呼吸的变化;②苯巴比妥钠,每次0.1~0.2克肌注;③水合氯醛,每次10%溶液10~20毫升保留灌肠;④副醛,每次1~2毫升静脉慢注,或2~5毫升肌注,或10~15毫升保留灌肠;⑤苯妥英钠,每次0.1~0.25克肌注或静脉慢注;⑥安定,每次10毫克静注或肌注。具体用药方法详见第四章。解惊药的用量须避免过大,以防造成呼吸循环的抑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掌握。

(3)促进脑组织代谢药物的应用:常用的有谷氨酸钠(钾),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甙、维生素B1、B6、C,氯脂醒、氨乙基异硫脲(即抗利痛AET,每次1克加于液体中静滴,每日一次)。也可用能量合剂,详见本章第一节。

(四)治疗水电解质紊乱:

1.心脏复跳后第一个24小时内,水分的补充应限制在1,500~2,000毫升(包括脱水剂),原则上应保持入量少于出量。

2.如果肾功能正常,复苏初期的低血钠和高血钾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在大量使用脱水剂后,钾、钠、氯离子均需要及时补充,宜用乳酸钠林格氏液。反之,如果肾功能不全,则补液和补钾应十分慎重,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则处理,详见后述。

3.热量的补充:第一个24小时保持1,000~1,500卡左右,以后应逐渐增加至2,500卡。一般均以高渗葡萄糖补充热量,同时还应适当应用胰岛素(按每3~4克葡萄糖用1单位普通胰岛素计算),以利于糖原的储存。

4.如果体表出现水肿时,应适当补充胶体,可给全血、血浆或干燥血浆(稀释成300毫升)静滴,或用白蛋白20~40毫升,一日二次静注。

(五)防治肾功能不全:心脏复苏后应重点注意维护肾功能。为便于观察,应及早安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和比重,查尿常规。

1.如果每小时尿量超过50毫升,尿比重大于1.015,提示肾功能恢复良好。

2.如果每小时尿量少于25毫升,尿比重低于1.010,或固定不变时,则表示已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先兆。

3.尿常规中一般均有红细胞或血色尿,有时有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这些变化在心跳停止后8~12小时出现,第三日达高峰,第五~七日逐渐减轻,一般无需特殊止血治疗。

4.尿量减少至每天不足400毫升者称少尿期,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发展至无尿期(每天尿量不足100毫升),同时出现高血钾、氮质血症和严重酸中毒。此时如果对输液不加控制,则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预后极坏。

5.心脏复苏4~5天后,有时虽不用利尿剂,每日尿量仍在4,000毫升以上,尿比重低于1.010,最低1.001,这也是肾功能不全的另一种表现。多尿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予及时纠正。

在预防肾功能不全上应包括以下措施:①维持有效循环;②纠正酸中毒;③及早使用利尿药;在无尿期原则上不应使用甘露醇等利尿剂,可静脉缓慢点滴利尿合剂,详见本章第一节;④应用降温;⑤预防和控制感染;感染必然加重肾脏负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应选用对肾脏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等。对肾脏损害较大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应慎重使用。此外,对气管内吸痰、导尿、输液等治疗措施中,必须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翻身,预防褥疮等都很重要。

在治疗肾功能不全上,首先应鉴别尿量减少是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还是因血容量不足引起,因二者的处理完全不同。血容量不足所致的少尿,其尿比重高于1.020,尿常规正常,血细胞压积增高,血浆蛋白增高,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此时可做补液试验作鉴别,即在40分钟内静脉滴入右旋糖酐500毫升。如果血容量不足,尿量即可增加;如果尿量不增加,则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很大,其治疗原则如下:

1.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量,一般每日控制在400~600毫升,按“宁少勿多”的原则补充。

2.热量的供给:主要利用高糖高脂低蛋白饮食,可通过鼻饲供给,保证每天2,000卡。每天摄入葡萄糖200克,可使蛋白质的分解减少至最低程度,可用30~50%葡萄糖液400~600毫升,加胰岛素(3克∶1单位)静脉滴注。为预防静脉炎,可于每100毫升高渗葡萄糖液加地塞米松1毫克。

3.应用蛋白同化激素:丙酸睾丸酮有抑制蛋白质分解而促进其合成的作用,从而可减慢氮质血症的进展,每日一次肌注25毫克,或用苯丙酸诺25毫克肌注,隔日一次。

4.控制高血钾和酸中毒:降低血钾的方法有:①葡萄糖和胰岛素;②补充钙离子,能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抑制,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30~50毫升,按2毫升/分速度静脉慢注,必要时可以重复用;③钠溶液:钠对抗钾中毒的作用比上述二法者迅速而明显,同时纠正酸中毒,但对抗作用较短,30分~2小时,且钠有加重水中毒副作用,故仅限于急救时暂时应用,一般以11.2%乳酸钠50~100毫升静滴较氯化钠为妥;④人工透析疗法:高血钾经上述处理后,如仍未见好转者,应考虑透析疗法。

5.多尿期处理:少尿期经过上述处理,7~10日时尿量逐渐增多,表示肾功能逐渐恢复,此时应注意:①必须补充适量液体,以预防水、电解质缺乏;②补充营养;③继续控制感染;④如果考虑多尿是由于脑垂体功能障碍所致,可肌注脑垂体后叶素5单位以控制尿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