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02页(5353字)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病害。分布极为广泛,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发病。水稻从幼苗到抽穗整个生育期中,各个部位均可受害。根据水稻发病部位的特点,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为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在水稻生产上,对稻瘟病监测预报和防治非常重要,如果监测预报和防治不力,将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 预测依据
稻瘟病在年度间发病轻重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同年田块间病情差异,主要决定品种抗病性、病菌小种的变化和栽培条件,而病菌来源则是发病的基础。
1.1 菌源
病原菌可以在种子和稻草上安全越冬,成为秧苗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病害再次侵染流行,主要菌源来自田间叶瘟。凡是叶瘟重、空中孢子量大,一般后期穗瘟亦重。可利用一些叶瘟与穗瘟相关密切的品种作为指示品种,以前期叶瘟预测后期穗瘟。但不同品种,叶瘟和穗瘟的相关程度有一定差异,在应用时要注意校正。晚稻生育期间空中孢子捕获量与穗瘟也呈显着相关,可以作为预报因子。
1.2 气候
越冬病菌在5天中平均气温上升到20℃左右,如遇到潮湿天气,病草上病菌就可不断产生菌丝萌发孢子,飞散侵害。早稻抽穗时期与雨季,晚稻穗期与秋季降温20℃以下,连续阴雨3天以上时间的吻合,往往是决定穗瘟轻重的重要气候条件之一。冬季早春温暖干燥,夏季温低凉爽,往往会出现有利晚稻病害特别是穗瘟严重流行的天气条件。
1.3 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的强弱是影响发病轻重的内因,是预测病情的主要依据之一。一般籼稻型品种比粳稻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以及同一生育时期叶片老嫩不同,其抗病力也不一样。同一稻株不同叶片其抗病性随出叶后日数的增加而增强,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迅速增强;13天后就很少感染。就生育期而言,以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最易感病,圆秆拔节期比较抗病。穗颈瘟则以破口露穗期最易感染,以后随出穗日数的增加抗病力也随之增强,抽穗后6天抗病力显着提高。
预测穗瘟流行程度主要是测准破口至齐穗期的发病趋势,秧田则以3~5叶期为关键时期,大田叶瘟以分蘖盛末、孕穗末期的发病情况为预测的关键时期,也是预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品种的抗病性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应从实际出发,随时注意抗病性的演变,特别要注意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趋势和优势小种上升的规律。
1.4 肥料
肥料是病害轻重的主要诱发因素之-,特别是氮素化肥施用的数量与时间,对发病影响最大。偏施氮肥往往造成植株贪青徒长,抗病力降低。氮、磷、钾合理搭配可以减轻发病。但在偏施重施氮肥情况下,增施磷、钾肥反而会加重发病。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系统调查
2.1.1 苗瘟调查 自3~4叶期至拔秧前3~5天,共查2~3次。按品种、生长类型,选择发病轻、中、重的代表类型田,每类型田查3块,五点取样,每点20株,每块田共查100株。以株为单位,调查病株数、严重度、急性型病株数、叶龄期。按5.2进行分级。调查记载格式见表4-1。
表4-1 苗瘟调查记载表
2.1.2 叶瘟调查 从插秧后秧苗返青开始,每5天调查1次,查到始穗期止。根据当地水稻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发病条件好、发病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早、中、迟三类型感病品种稻田各2~3块,作为系统观测田,在整个观察期内不施用防病药剂。每块田于近田埂的第2~3行稻内直线定查二点,每点查2丛稻的绿色叶片。按5.3进行分级,调查结果记入表4-2(注:凡混生急性和慢性病斑的病叶以急性型病叶数计入;剑叶和叶环瘟数应在备注中记载)。
表4-2 大田叶瘟系统调查记载表
2.1.3 穗瘟调查 从始穗期开始,每5天调查1次,至黄熟期止。以大田叶瘟的系统调查田作为穗瘟的系统调查田。可在原叶瘟定点稻丛内继续观察,病轻年份原定点的稻丛不能明显反映病情趋势时,应从定点处外延扩大到50丛稻进行观察。按5.4进行分级,调查结果记入表4-3。
表4-3 穗瘟系统调查记载表
2.2 病情普查
2.2.1 苗瘟普查 从秧苗3~4叶期到移栽大田前3~5天,查1~2次。按病情程度,选择发病轻、中、重的代表类型田,普查田块数不少于20块。以株为单位,每块田随机取30株,调查病株数、急性型病株数、叶龄期。按5.2进行分级。调查结果记入表4-4(注:稻作类型指早稻、中稻、晚稻或一季稻)。
表4-4 秧田叶瘟调查记载表
2.2.2 大田叶瘟普查 分别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进行。同一地区每年普查时间应大致相同。按病情程度选择当时田间发病轻、中、重三类型田,总田块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随机取50丛稻,调查病丛数。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丛稻,调查病叶数。按5.3进行分级。调查结果记入表4-5。
表4-5 大田叶瘟普查表
2.2.3 穗瘟普查 在水稻黄熟期进行。按病情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轻、中、重三类型田,总田块数不少于20块。每块田随机取50~100丛。按5.4进行分级。调查结果记入表4-6。
表4-6 穗瘟普查记载表
3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分别在孕穗末期和黄熟期结合叶瘟、穗瘟普查分别进行1次。调查当年主栽品种。按品种的病情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轻、中、重三类型田,总田块数不少于20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按5.5进行品种抗性划分。结果记入表4-7。
表4-7 品种抗病性情况统计表
4 预测预报方法
4.1 稻叶瘟发生趋势预测
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如果感病品种的稻苗生长嫩绿,天气预报将有连续阴雨或重雾,温度在20℃以上,隔一周左右,大田将普遍发病,10~14天后病情加重。但稻叶瘟是否流行蔓延,将与病斑型密切相关。如果为急性型病斑,病情会急剧加重,稻叶瘟迅速流行。
4.2 稻穗瘟发生趋势预测
4.2.1 利用气象资料预测 根据温度、湿度(雨日、雨时、雾、露)等因子与稻穗瘟发病的关系,通过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求出不同地区的预测式进行预测。
4.2.2 利用后期稻叶瘟发病率预测 孕穗期稻叶瘟发病率与稻穗瘟损失率的关系比较稳定。可根据抽穗前10天左右调查的植株上部5片叶的平均发病率与稻穗瘟损失率的关系,求出当地稻穗瘟预测式进行预测。
5 预测预报参考资料
5.1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稻瘟病的发生程度以当地发病盛期的平均病情指数及其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百分比例来确定。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表4-8。
表4-8 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5.2 苗瘟病情分级标准(以株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5个以下;
◆2级:病斑5~10个;
◆3级:全株发病或部分叶片枯死。
5.3 大田叶瘟病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以下;
◆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0%;
◆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0%~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5.4 穗瘟病情分级标准(以穗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或个别枝梗发病;
◆2级:每穗损失5.1%~20%,或1/3左右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20.1%~50%,或穗颈或主轴发病;
◆4级:每穗损失50.1%~70%,或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
◆5级:每穗损失70%以上,或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5.5 品种抗性划分标准
5.5.1 叶瘟抗性分级标准
◆高抗(HR):无病;
◆抗(R):只有针尖大小的褐点或稍大褐点;
◆中抗(MR):圆形稍长的灰色小病斑,边缘褐色,直径1~2mm;
◆中感1(MS1):典型纺锤形病斑,长1~2cm,通常局限于两条主脉间,为害面积2%以下;
◆中感2(MS2):典型病斑,为害面积2.1%~10%;
◆感1(S1):典型病斑,为害面积10.1%~25%;
◆感2(S2):典型病斑,为害面积25.1%~50%;
◆高感1(HS1):典型病斑,为害面积50.1%~75%;
◆高感2(HS2):叶片全部枯死。
5.5.2 穗颈瘟抗性分级标准
◆高抗(HR):无病;
◆抗(R):发病率低于1.0%;
◆中抗(MR):发病率1.0%~5.0%;
◆中感(MS):发病率5.1%~25.0%;
◆感(S):发病率25.1%~50.0%;
◆高感(HS):发病率5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