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19页(5479字)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引起的经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为害水稻,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水稻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早发、重发田块可造成大幅度减产,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株率超过20%,重发地区病株率超过90%,减产超过5成,甚至绝收。20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华北部分稻区发生曾较为严重,近年来受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发生为害严重,对水稻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

1 预测依据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带毒率、食料、气候等因素。

1.1 虫源基数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吸毒获毒,则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毒。带毒灰飞虱通过吸食而传毒为害。据研究其传毒时间一般为10~30min,最短传毒仅为3min。灰飞虱在我国自北而南逐渐由3代增至8代,以若虫在麦苗和看麦娘、蒿草等冬季杂草上为害越冬。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后3月上、中旬为越冬代灰飞虱的成虫高峰期,主要在麦苗和冬闲田上发生,其虫口密度即为越冬基数,也是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的虫源基数。基数大小与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直接成正比例关系。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地区,其种群密度是全年灰飞虱种群发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长江流域稻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此时灰飞虱成虫随着小麦收割,由麦田及杂草上大量迁移到水稻上传毒,形成秧田及早栽大田第一个传毒高峰,通常间隔15~20天后,田间出现第一个发病显症高峰;6月中、下旬二代灰飞虱若虫在水稻本田刺吸传毒,形成第二个传毒高峰,并在7月下旬出现第二个发病显症高峰;三代灰飞虱在气候适宜时,还会形成第三、第四个传毒和显症高峰。

1.2 耕作制度

农业耕作制度特别是冬春栽培制度,对灰飞虱发生影响很大。冬春田间有小麦及大棚蔬菜等,有利灰飞虱越冬为害;免耕栽培,田间看麦娘、蒿草等禾本科杂草发生量大,有利提高灰飞虱种群基数。田间发病规律一般表现为早播田重于迟播田,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麦套稻重于其他轻型栽培方式,周围杂草丛生的稻田发生重,杂交稻和籼稻较抗病,粳稻、糯稻较感病。

1.3 气候条件

冬季温度干燥有利灰飞虱安全越冬。春季雨量偏少,有利于灰飞虱冬后若虫的羽化繁殖;夏季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利灰飞虱发育繁殖。据对气象资料分析,2~3月份平均气温,5月中、下旬雨日条件,与灰飞虱种群发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呈显着相关。

1.4 灰飞虱带毒率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种群数量及其带毒率高低。灰飞虱发生数量大,带毒率高,则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趋重。因此,灰飞虱带毒率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灰飞虱与条纹叶枯病系统调查

2.1.1 灰飞虱系统调查

2.1.1.1 田间虫卵量调查 麦田3月下旬起每10天定点查1次,5月上旬起调整为每5天定点调查1次;大面积麦收结束,转入水稻秧田调查;秧田大面积移栽结束后转移至本田继续调查,一直调查至9月下旬结束。卵量调查可于本地灰飞虱成虫高峰后开始,每隔3天调查1次,连续调查2~3次。在灰飞虱常年发生量较大的地区,分别在麦田、秧田、本田选择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田块作固定系统调查田。成、若虫调查用长方形(33cm×45cm)白搪瓷盘为田间查虫工具,对角线查5点,麦田和水稻秧田每点拍查0.1m2,小麦孕穗期、齐穗期拍中、下部,乳熟期拍上部(为防成、若虫逃跑,可在盘中涂抹浓肥皂液或凡士林),水稻秧田拍查同褐飞虱。计数成、若虫量,折算公顷虫量。水稻本田调查,每5天调查1次,每点拍10丛,计数成、若虫量,折算百丛虫量。结果记入表4-22。

表4-22 灰飞虱麦田、秧田及本田成若虫调查记载表

卵量调查可参照稻飞虱调查方法进行。剥查计数卵量,计算百株卵量。调查结果记入表4-23。

表4-23 灰飞虱卵量调查记载表

2.1.1.2 成虫消长情况调查结合其他害虫灯诱调查,进行灰飞虱灯下成虫消长观察,逐日记载灯下诱到的灰飞虱数量。

2.1.2 灰飞虱带毒率测定

2.1.2.1 灰飞虱采集 在上年不同发生程度的地区,分别采集一定数量的灰飞虱高龄若虫或成虫用于测定。每种类型田或地区采集虫量不少于50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集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测定越冬代带毒率;5月中、下旬采集麦田一代灰飞虱,测定一代带毒率;6月下旬采集二代灰飞虱,测定二代带毒率。通常测定越冬代与一代灰飞虱带毒率即可。

2.1.2.2 带毒率测定采用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斑点免疫法(Dot-ELISA,DIBA),将采集的成虫或高龄若虫,单头虫置于200UI离心管中加100UI碳酸盐缓冲液,用木质牙签捣碎后制成待测样品。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划0.5cm×0.5cm方格,每格加入3UI样品室温晾干;在37℃温度条件下,4%血清(或0.4%BSA)封闭0.5h后浸入酶标单抗(封闭液稀释5000倍)孵育1.5h,洗涤后浸入固体显色底物液中0.5h。每步用PBST洗涤3次,每次3min。带毒灰飞虱呈现阳性反应。记载带毒虫量,根据带毒灰飞虱数量,计算种群加权平均带毒率。测定结果记入表4-24。

表4-24 灰飞虱带毒率测定记载表

也可用生物学测定法进行(参照水稻矮缩病测报调查办法黑尾叶蝉自然带毒率测定)。

2.1.3 条纹叶枯病系统调查 灰飞虱迁入秧池高峰后起(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5天调查1次(可结合灰飞虱虫量调查同时进行),一直查至8月中旬结束。秧田和本田分别在有代表性的、灰飞虱带毒虫量高的地区,选取不同抗感病品种、不同播栽期的3~4个类型田进行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秧田每点调查0.1m2,本田每点查10丛。秧田记载发病株数,本田记载发病丛数、发病株数、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丛率、病情指数。调查结果记入表4-25。

表4-25 条纹叶枯病田间调查表

2.2 灰飞虱与条纹叶枯病普查

2.2.1 灰飞虱虫量普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5~6个,分别选择早、中、晚及长势好、中、差的不同类型田30~50块。麦田于一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每隔5天调查1次,共查2次;秧田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开始,每隔5天调查1次,共查2~3次;本田分别于二、三代若虫高峰期,每隔5调查调查1次,共查2次。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麦田及秧田每点拍查0.1m2,本田每点查10丛。记载灰飞虱成、若虫数量与虫态,折算公顷虫量、百丛虫量。结果记入表4-22。

2.2.2 条纹叶枯病普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5~6个,分别选择早、中、晚及不同抗感类型田30~50块。秧田于虫量高峰后20天左右,一代灰飞虱传毒为害稳定后进行,每隔5天调查1次,共查2次。本田分别于二、三代灰飞虱传毒为害田间病情稳定后进行,每代每隔5天查1次,共查2次。取样方法、计算、记载表格同系统调查。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3.1.1 一代成虫迁入秧田高峰期 一般年份,小麦收割高峰期前后就是灰飞虱迁入秧池及早栽大田的高峰期,因此,一代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可通过预测当地三麦收割高峰期来确定。

3.1.2 本田二、三代灰飞虱发生期 依据历期法,由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及产卵高峰期推算二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依此法推算三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3.2 发生量预测

3.2.1 秧田灰飞虱发生量 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数量可根据麦田一代成虫数量进行推测。麦田一代灰飞虱虫量与秧田高峰期虫量比例系数,同一地区年度之间相对稳定。三麦面积较小的苏南地区比例系数一般为0.3~0.5,三麦面积较大的地区一般为0.3~2.9。可根据麦田后期调查虫量推算迁入秧池高峰期虫量,进行一代灰飞虱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报。

3.2.2 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 根据灰飞虱带毒率测定结果、田间发育进度与发生量调查结果,结合水稻品种抗感性,做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预报。一般灰飞虱带毒率大于3%,一代灰飞虱迁入高峰期与秧苗期比较吻合,品种又较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带毒率达到12%则为大流行趋势。

3.3 防治适期预报

秧田防治适期为灰飞虱迁入高峰期,可根据当地麦收高峰期,通过历期法推算。

本田二、三代灰飞虱防治适期为二、三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可依据历期法,由一代或二代成虫高峰期推算。

4 测报参考资料

4.1 灰飞虱若虫与卵历期

◆若虫历期:若虫共5个龄期,温度在22~27℃时若虫历期为16~19天。

◆卵历期:1代20.3天(17.2℃),2代10.6天(23.1℃),3代6.2天(29.1℃),4代7.6天(28.9℃),5代11.1天(22.4℃),6代16.3天(18.8℃)。

4.2 带毒虫量计算方法

带毒虫量=调查总虫量×带毒率

4.3 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

◆1级:有轻微条纹症状,心叶不褪绿,生长正常;

◆2级:有明显条纹症状,心叶不褪绿或有轻微条纹,生长基本正常;

◆3级:褪绿条纹明显,且有卷曲;

◆4级:病叶卷曲枯死。

4.4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注:①发生程度以发生带毒虫量、发生面积比例来确定;

②发生面积指每公顷带毒虫量>1.5万头的面积。

4.5 防治指标

以单位面积灰飞虱带毒虫量确定防治指标。初步研究结果是秧田一代成虫防治指标为每公顷有带毒虫9万~18万头。大田二代若虫防治指标,每公顷有带毒虫3.6万~4.5万头,折百丛12~15头。大田如果成虫、若虫并存,并且成虫比例高,则防治指标应从严掌握。带毒率高、品种感病,防治指标取下限;带毒率低、品种较耐病,则取上限。

4.6 相关计算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