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05页(3579字)

我国为害麦类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rninum(Rondani)]、禾缢管蚜[P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iphium dirhodum(Walker)]等4种,均属同翅目,蚜科。其中,麦长管蚜为大多数麦区的优势种,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北方麦区,特别是华北、西北等地发生严重;禾缢管蚜为多雨潮湿麦区的优势种,分布在西南、华东、华北、东北等麦区;麦无网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和西藏等地。

麦蚜的寄主种类较多,除为害麦类作物外,也为害稻、高粱、粟等其他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莎草科等杂草。

1 主要影响因子

麦蚜发生消长主要受温度、湿度、天敌及小麦生育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气象因素

1.1.1 温、湿度 麦蚜种类不同,对温、湿度要求各异。麦长管蚜不耐高温和低温,喜湿,适宜温度12~20℃,适宜相对湿度50%~80%;麦二叉蚜抗低温,喜干燥,适宜温度15~22℃,适宜相对湿度35%~67%;禾缢管蚜不耐低温和干旱,喜高湿,适宜温度30℃。麦蚜通常在冬暖、春早的条件下有猖獗发生可能;春季干旱麦二叉蚜发生重;春季雨水多,对麦长管蚜发生有利。

1.1.2 风雨 降雨除直接影响大气湿度而间接影响蚜量消长外,暴风雨还对麦蚜有直接杀伤作用,如损伤蚜虫口器,淹溺及泥土粘连,致使蚜虫死亡。暴风雨的杀伤作用强度因蚜虫种类和虫期不同而异。麦长管蚜因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和叶片正面,且易受惊动,故受风雨影响较突出;禾缢管蚜生活习性正相反,因而受影响较小。低龄若蚜口针嫩弱,且逃逸能力较成虫差,故受风雨影响大;有翅成蚜易被泥水粘连,而易受雨水杀伤。

1.2 麦蚜种群动态与寄主营养条件

麦蚜发生消长与小麦生育期即寄主营养条件关系密切。苗期因营养和温度不适,蚜量较低,为害亦轻;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寄主营养条件的改善,麦蚜种群密度逐渐增加;小麦抽穗扬花后,田间蚜量急增,至灌浆期麦蚜各种群达到最高峰,也为麦蚜为害最严重时期;小麦乳熟期开始,寄主营养条件恶化,麦蚜密度也随之下降。

小麦长势好的麦田蚜虫发生早且重。

1.3 栽培条件

麦蚜种群数量变动与小麦播期、浇水等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秋季早播麦田蚜量多于晚播麦田。春季,则晚播麦田蚜量多于早播麦田;水浇田蚜量多于旱田。

1.4 天敌

捕食性天敌与麦蚜的发生、消长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寄生性天敌存在一定的时滞现象。据研究,当麦田天敌单位与麦蚜密度比达到1∶300~370时,两者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稳定,种群波动较小;当天敌与麦蚜的比例大于平衡状态的益害比,害虫的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反之,种群数量会上升。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系统调查

2.1.1 调查时间 小麦返青拔节期至乳熟期止,开始每5天调查1次,当日增蚜量超过300头时,每3天查1次。

2.1.2 调查田块 选择当地肥水条件好、生长均匀一致的早熟品种麦田2~3块作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2

2.1.3 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及其数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4-130。

表4-130 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

注:地块类型是指早、中、晚播田或高肥水田等。

2.2 大田普查

2.2.1 普查时间 在小麦秋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进行5次普查。同一地区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2.2.2 普查田块 根据当地栽培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块以上。

2.2.3 普查方法 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秋苗期和拔节期每点调查50株,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每点调查20株,调查有蚜株数和有翅、无翅蚜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大田普查表4-131。

表4-131 小麦蚜虫大田普查表

2.3 天敌调查

2.3.1 调查时间 在每次系统调查小麦蚜虫的同时,进行其天敌种类和数量调查。

2.3.2 调查方法 寄生性天敌以僵蚜表示。僵蚜取样点和取样方法与蚜虫相同,每次查完后抹掉;瓢虫类、食蚜蝇幼虫和蜘蛛类随机取5点,每点查0.5m2,用目测、拍打方法调查。将调查天敌的数量分别折算成百株天敌单位,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天敌调查表4-132。

表4-132 小麦蚜虫天敌调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综合分析预报

小麦蚜虫主要采用综合分析预测方法。麦蚜发生消长主要受温度、湿度、天敌及小麦生育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在冬暖、春早的条件下,麦蚜有猖獗发生可能。春季干旱麦二叉蚜发生重;春季雨水多,对麦长管蚜发生有利。

3.2 防治适期预报

小麦抽穗后,温、湿度适宜时,麦蚜繁殖极为迅速,乳熟期造成损失最大。当百株蚜量超过300头,气象预报短期内无中到大雨,应立即发出防治警报。3天后调查,如蚜量明显上升,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比例小于1∶150,应立即发生防治警报。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同时,收集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蚜虫模式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每年对小麦蚜虫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结果。并记载小麦种植和蚜虫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4.2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蚜虫发生程度分为5级。主要以当地小麦蚜虫发生盛期平均百株蚜量(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来确定。各级指标见小麦蚜虫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表4-133)。

表4-133 小麦蚜虫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3 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以长管蚜为主的百株蚜量500头,以禾缢管蚜为主的百株蚜量4000头,天敌与蚜虫比超过1∶150时进行防治。防治适期一般为扬花灌浆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