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丛矮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01页(4963字)

小麦丛矮病(WRSV)病菌为杆性病毒。在我国分布较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江、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新疆、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该病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黑麦、粟、燕麦、部分高粱品种和尾草、画眉草、唐等24属65种作物及杂草。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毒源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土壤、汁液及种子传播,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én)]是主要的传毒介体。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毒。带毒若虫越冬时,病毒可在若虫体内越冬。灰飞虱吸食病株后,病毒在虫体内需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

1.2 种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

1.2.1 套作麦田病重 小麦与其他作物套作地区土地不能全田翻耕,田间全年绿色作物和杂草不断,为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虫量逐年增加,田间毒源逐年积累,因此丛矮病病情也随之加重。而平作地区种植小麦前全田翻耕灭草,可有效地控制灰飞虱的繁殖和为害;小麦出苗后,部分灰飞虱从沟渠边、道路旁及邻近的秋作物田间进入麦田,仅使麦田边行发病较重。

1.2.2 早播麦田病重 早播麦田麦苗出土正值灰飞虱成虫活动高峰,遭受传毒为害时间长,因而发病比适期播种及晚播麦田重。

1.2.3 临近灰飞虱栖息场所的麦田病重 杂草多的麦田或邻近草坡、靠近杂草丛生的地边、沟边以及秋作物田边、秋作物秸秆堆放处等灰飞虱栖息、繁殖场所的麦田发病均重。

1.3 气候条件

夏季多雨,冬暖、春寒的年份病重。夏季多雨杂草茂盛,有利灰飞虱繁殖越夏;冬暖有利灰飞虱越冬;春寒则降低小麦的抵抗力。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田的选择

选择本地区主要种植形式有代表性的田块为调查对象田,如平作田、间套田等田块以及沟、渠杂草。

每观测区选定系统调查对象田3~5块;病情普查面积不少于观测区小麦播种面积的10%。

2.2 灰飞虱自然带毒率测定

本项测定指查出能携带小麦丛矮病毒,并有传毒能力的个体所占的百分率。

2.2.1 测定时间 秋季,在小麦播种前1个月;春季,在小麦开始返青时开始。

2.2.2 采虫方法 于各调查对象田按虫量比例捕虫。在秋季可按雌雄各占50%的比例采虫;在春季可采集越冬后的若虫。

2.2.3 指示植物 选择本地区的感病小麦品种为指示植物。

2.2.4 测定方法 选用下述方法中之一种进行测定。

a.先在防虫条件下育苗,于麦苗长出芽鞘时取单苗,根部设法保湿,以不使苗枯死。然后把单苗放在指形管或试管等容器内,接上单虫,管上标明虫号,2天后换下麦苗,按号移栽到防虫条件下培养,观测发病情况。同一批虫重复接三批麦苗。

b.在防虫条件下,单粒播种小麦,出苗前即用小型玻璃灯罩、粗玻璃管或小尼龙罩扣苗,单苗接单虫,接虫期间每天检查1次接虫死活,接虫6天后灭虫。自接虫日起15天后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灰飞虱的自然带毒率。

2.2.5 测定指标 测定总虫量不少于200头。

2.2.6 灰飞虱自然带毒率测定(表4-123)

表4-123 灰飞虱自然带毒率测定记载表

2.3 毒源数量调查

3.3.1 调查时间 诱测圃设置于种麦前40天进行;田间自生麦芽苗及夏谷发病率调查于播麦前30天开始。

2.3.2 诱测圃发病率调查 选小麦的前茬作物田两块,在地边内5m处及地中间,共播种诱测圃10点,每点面积1m2,条播指示植物——小麦。播种密度按每平方米400株计,防治地下害虫。播后25天,调查诱测圃麦苗发病情况,计算发病株率。

调查结果记入丛矮病诱测圃发病率调查表4-124。

表4-124 丛矮病诱测圃发病率调查表

2.3.3 田间自生麦苗发病率调查 在调查对象田内或田边调查自生麦苗发病率。每块田随机取样3点以上,调查自生麦苗各200株,计算发病株率。将结果记入自生麦苗丛矮病发病率调查表4-125。

表4-125 自生麦苗丛矮病发病率调查表

2.3.4 夏谷发病率调查 选有代表性夏谷田8~10块,每块田以单对角线法取样,共取7点,每点查100株,计算株发病率。结果记入夏谷丛矮病发病率调查表4-126。

表4-126 夏谷丛矮病发病率调查表

2.4 飞虱虫量调查

2.4.1 调查时间 秋季,自小麦播种前1个月开始,至小麦播种后1天止;春季,自灰飞虱开始活动起,至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后止。

2.4.2 调查取样工具

2.4.2.1 调查笼 用木架、粗铁丝等支持物制成33cm×33cm×33cm的笼框,四周用白纱布围住,在样点扣笼后,用手或棍棒在笼内搅动,虫子即跳到纱布上,再观察统计。

2.4.2.2 塑料布 用白色塑料布一块,在中间剪成33cm×33cm的方孔(三边剪缝,留下一边不剪),铺上样点上后,将塑料布揭开,露出方孔,再将孔中的虫子赶到塑料布上,并观察统计。

2.4.3 调查方法 每隔5天1次。按调查对象田逐块系统调查。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面积为0.11m2(33cm×33cm),计算点内虫口密度。结果记入灰飞虱虫口密度调查表4-127。

表4-127 灰飞虱虫口密度调查表

2.5 病情调查

2.5.1 定点系统调查

2.5.1.1 调查时间 于小麦越冬前、小麦春季起身期和小麦乳熟期各进行1次,共调查3次。

2.5.1.2 调查田块 在一个地区按小麦播种选早、中、晚3块田作为调查对象田。

2.5.1.3 调查方法 每块田单对角线7点取样,两头的点应落在地边的第三行或第四行。冬前和春季调查,每点查100株,计算病株率;乳熟期调查以茎为单位,每点查100~200茎,计算病茎率和病情指数。将调查结果记入定点病情系统调查表4-128。

表4-128 定点病情系统调查表

2.5.2 病情普查

2.5.2.1 调查时间 于秋季越冬前及春季小麦乳熟期各普查1次。

2.5.2.2 调查方法 单对角线7点取样,调查与目测估计相结合进行,统计发病率。将结果记入小麦丛矮病病情普查表4-129。

表4-129 小麦丛矮病病情普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根据灰飞虱带毒情况、早播和套种小麦面积比例,以及品种抗病性和天气情况,预报灰飞虱发生趋势。一般年份,灰飞虱自然带毒病在35%以上,田间毒源多,早播及作物田中套种小麦的面积大的年份,丛矮病将大流行;灰飞虱自然带毒病在20%~30%之间,田间毒源较多,有较多早播或秋作物田中套种小麦的面积大,丛矮病将偏重流行;灰飞虱自然带毒病在10%~20%之间,田间毒源较少,早播及作物田中套种小麦的面积较少的年份,丛矮病将中度流行;灰飞虱自然带毒病在10%以下,田间毒源少,早播及作物田中套种小麦的面积少的年份,丛矮病将轻度流行。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小麦丛矮病分级指标

◆0级:无病;

◆1级:植株矮化,高度比健株矮30%以内,叶片有褪绿条点或条纹,分蘖增加或不增。能抽穗,但小穗比正常穗少5个以上;

◆2级:植株矮化,高度比健株矮50%左右,叶片变细,呈黄色,分蘖增加。少数能抽穗,穗型变小,秕粒较多;

◆3级:植株严重矮化,叶细小,色很黄,分蘖丛生,不能抽穗,或有穗无粒或秕粒更多。

4.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I——病情指数;

di——各严重度级值;

li——各级病株数;

L——调查总病株数。

4.3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收集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套作麦田面积及其他必需的栽培管理资料;主要品种的栽培面积、生育期和抗病性,以及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期填写小麦丛矮病模式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对小麦丛矮病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小麦种植和丛矮病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4.4 防治指标

灰飞虱带毒1%~9%,每平方米18头;灰飞虱带毒10%~20%,每平方米9头;灰飞虱带毒21%~30%,每平方米4.5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