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灰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35页(4429字)

粟灰螟[Chilo in fuscatellus(Snellen)]南方称甘蔗二点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丘陵地区、四川盆地以及台湾山地等地。朝鲜、印度、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均有发生。是我国北方谷子的一大害虫。此外,还为害糜、黍、玉米、高粱;野生寄主有稗草、尾草等;在南方为害甘蔗。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气候

粟灰螟越冬代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5%左右。由于其喜欢干旱环境,因此,春秋降水少、易干旱地区如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等发生为害十分严重。春旱谷苗生长缓慢,受害严重。南方甘蔗产区,卵盛孵期遇高温、干旱,为害严重;而连续阴雨,螟虫死亡率高,侵入率低,为害轻。但幼虫化蛹需一定的湿度条件,在相对湿度70%~100%范围内,湿度越大化蛹率越高。

冬季低温对幼虫越冬不利,1月平均温度低则越冬死亡率高。

1.2 品种

谷苗株色浅、茎秆细硬、叶鞘茸毛浓密、分蘖力强和后期早熟性状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为害。甘蔗叶幅宽而叶下垂性状品种,适宜成虫潜伏和产卵,着卵较多,受害重;蔗茎较软、纤维成分少的品种,适宜幼虫蛀食,受害后内部组织变红的部分较大;甘蔗含糖量高的品种受害重。

1.3 天敌

螟甲腹茧蜂、螟黑纹茧蜂、螟黄足绒茧蜂、寡节小蜂、赤眼蜂及寄生蝇等天敌,对北方地区粟灰螟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福建、台湾等地的红蚂蚁对粟灰螟的捕食作用明显。

1.4 栽培措施

粟灰螟具有趋向谷子早播高苗产卵的习性,而迟播谷,由于当越冬代成虫进入产卵盛期时,谷苗矮小,错开了受害期,则着卵量、茎内幼虫数及枯心苗数均显着减少,从而减轻谷子受害程度。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越冬基数调查

根据粟灰螟幼虫越冬基数,可初步预测出翌年第一代发生程度。

谷子收获后、秋耕前,选有代表性的春、夏谷田3~5块,每块田不少于2×667m2。田内以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春谷田2m2,夏谷田1m2。检查点内地面谷茬数,剥查茬内幼虫数,区分螟虫种类,计算每公顷面积内遗留茬数和越冬幼虫数。将调查结果记入粟灰螟越冬基数调查表(表4-170)。

表4-170 粟灰螟越冬基数调查表

2.2 冬后幼虫存活量调查

掌握粟灰螟越冬期间死亡和总虫量的变化情况,预测第一代发生程度。

在田间谷茬遗留量较多的地里,于粟灰螟化蛹前到田间调查1次越冬幼虫存活率。每块地随机取样调查活虫50头以上。如果田间谷茬很少,冬后不易查找,可于谷子收获后秋耕前,挑选带虫谷茬带回,存于观察圃内,分地上、地下(埋土5~10cm深),以备冬后检查(备注栏内注明是在田间或观察圃内调查)。结果记入粟灰螟冬后存活量调查表(表4-171)。

表4-171 粟灰螟冬后存活量调查表

2.3 各代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掌握化蛹、羽化进度,预测发生期,决定防治适期,指导田间防治。化蛹率达50%为化蛹盛期。根据当地化蛹盛期和蛹历期日数推算羽化盛期。从羽化盛期起,一星期内均为防治适期。

2.3.1 越冬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从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时起,至90%以上羽化止,每3天调查1次。检查地表和埋在土里的谷茬,每次剥查活虫30头(地上10头,地下20头)。也可把有虫谷茬放在花盆里,于冬前埋于地下,盆口与地面平,以接近自然情况,盆上面扣以纱笼,防止蚂蚁取食。定期检查化蛹数、羽化数、被寄生数,计算化蛹、羽化率。结果记入粟灰螟各代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表4-172)。

表4-172 粟灰螟各代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

2.3.2 第一、二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在田间选有代表性的春、夏谷田各1块,于老熟幼虫开始,每3天进行1次调查。每块田每次剥活虫30头,至化蛹率达50%止。调查结果记入粟灰螟各代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表4-172)。

2.4 成虫灯光诱测

系统观察各代成虫的发生消长情况,积累历史诱测资料,供预测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参考。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安装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20W黑光灯的灯管一般每年更换1次。测蛾结果记入粟灰螟成虫灯光诱测记载表(表4-173)。

表4-173 粟灰螟成虫灯光诱测记载表

2.5 各代虫情调查

2.5.1 各代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在粟灰螟羽化期进行谷田查卵。根据卵情决定防治适期和防治范围。

第一代卵量调查选有代表性的春、夏谷田各1块,第二、三代卵量调查,再各增加1~2块田。调查时每块田10点棋盘式取样,苗期每点固定100株,成株期每点固定50株,每3天调查1次。每次将查到的卵块或者抹掉,或者用圆珠笔画圈标记以观察卵孵化情况。注意区分粟灰螟卵块和玉米螟卵块。

有些地方谷田查卵比较困难,可选择早播发育早的谷田进行或者种植早播诱集带,诱卵调查,以指导大田防治。

2.5.2 田间被害情况和幼虫数量调查 在各代幼虫化蛹前,选有代表性的春、夏谷田各3~5块,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调查2m行长(单行,注明行距),调查总茎数、被害茎、有虫茎,剥查虫数,区分粟灰螟和玉米螟。以此资料检验预报准确程度和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记入粟灰螟为害情况和幼虫数量调查表(表4-174)。

表4-174 粟灰螟为害情况和幼虫数量调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程度预测

3.1.1 综合分析预报 根据粟灰螟幼虫越冬基数、越冬期间死亡和总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第一代发生程度。如山东聊城经验,百茬越冬活虫10头左右,5月中旬至6月上旬温度20~25℃,相对湿度70%,降水量不低于25mm,第一代严重发生;相对湿度低于50%,第一代轻发生。

3.1.2 统计分析预测 根据当地积累的历史资料,找出关键因子,建立回归预测式,进行发生量或程度的预报。如河南开封对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影响第一代粟灰螟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为2~3月间查得的越冬基数和5月份的温湿系数。表现为百茬虫口越多,温湿系数越大,发生越重,反之则轻。建立回归预测式为:

y=20x1-22.7

y=2.14x2-0.16

式中:

y——被害株率;

x1——5月份的温湿系数;

x2——越冬百茬虫口数量。

3.2 发生期预测

3.2.1 历期法预测成虫期 掌握化蛹、羽化进度情况,根据当地化蛹盛期(化蛹率达16%至84%为化蛹盛期,化蛹率50%为化蛹高峰期)和蛹期历期日数推算羽化盛期。从羽化高峰期起,一星期内均为防治适期。

3.2.2 期距法预测产卵盛期 系统观察各代成虫的发生消长情况,积累历史诱测资料,根据历史资料算出第一次成虫高峰期与田间卵峰出现的间隔期,由此推算产卵盛期。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计算公式

4.2 粟灰螟卵块和玉米螟卵块识别

粟灰螟卵块:有卵20~30粒,鳞状排列,重叠部分极少,卵粒较薄,卵粒表面有三角形网纹。

玉米螟卵块:有卵20~60粒,鱼鳞状排列,重叠部分较多,卵粒较厚,卵粒表面有蜂窝状网纹。

4.3 粟灰螟各虫态历期

注:河南开封,单位:天。

4.4 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要掌握在产卵盛期。黄淮地区一般春谷防治在5月末、6月初为宜,夏谷防治掌握在7月上旬末至中旬为宜。防治指标,河北省千茎谷苗中有卵2块(包括玉米螟卵块),山东省千茎谷苗中有卵5块(包括玉米螟卵块)应立即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