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应用发展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8页(1769字)
随着遗传育种科学的进步,先后育成多倍体、杂交种等新品种。但由于多倍体和杂交种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同其亲本很相似,原有的品种纯度检验技术已不能适应新品种发展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的种子科学家纷纷将各学科的先进手段应用到多倍体和杂交种的鉴定中。例如,蛋白质电泳法、同工酶电泳和扫描、华勃氏呼吸机测定酶活性、大豆品种过氧化物酶显色鉴定、除草剂和农药的敏感性鉴定、生长素和某些金属离子敏感性鉴定、液相色谱分析等等技术的应用,使品种鉴定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对品种生化鉴定的发展十分重视。1983年在品种鉴定技术委员会中成立了生化鉴定工作小组,致力于发展和总结品种生化鉴定新技术。1985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品种生化鉴定研讨会,并在会后编写了《品种生化鉴定论文集》;1986年在英国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品种生化鉴定研讨会,并经会议通过,正式将《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种子醇溶蛋白电泳鉴定大麦和小麦品种的参考程序》增补入国际种子检验规程;1987年在前苏联举办了第三次世界品种生化研讨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世界各国品种生化鉴定技术的进展。1992年邀请世界着名种子生化专家R.J.Cooke博士编写了品种鉴定的电泳手册(Electrophoresis Handbook for variety Identification)。
1988年美国AOSA为了适应品种鉴定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研究成果,编写了品种鉴定手册Handbook on Cultivar Test。
我国在发展品种鉴定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颜启传和黄亚军等从1978年开始研究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鉴定杂交水稻种子,先后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种子酯酶同工酶电泳鉴定,杂交玉米芽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鉴定和引入ISTA先进的大麦和小麦种子醇溶蛋白电泳鉴定等技术。张鸿谟、帅素云和赖省生等研究了杂交水稻种子酯酶同工酶和荧光扫描鉴定技术。刘长江等研究了芸薹属种子和幼苗鉴定。黄亚军研究了芸薹属幼苗抗性鉴定和等电聚焦电泳鉴定。林雪琴研究了大麦品种的同工酶电泳鉴定等,推动了我国品种鉴定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国对农作物品种鉴定问题都十分重视和感兴趣,纷纷开展先进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可以预见,未来的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测定将综合遗传、育种、细胞学、形态和解剖、物理和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朝着多学科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启传(1984),作物品种纯度检验的进展,《种子》1984年第2期27-30。
〔2〕(前苏)菲尔索娃(1958),种子检验和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
〔3〕近藤万太郎(1936),农林种子学(上编),(日)养贤堂。
〔4〕R.H.Porter(1944),Testing the Quality of Seed for Farm and Garden。
〔5〕Oren L.Justice(1972),Essentials of Seed Testing。
〔6〕颜启传(1986),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鉴定技术的进展,种子世界(8):1-2。
〔7〕颜启传等(1989),我国适用的小麦和大麦种子醇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品种的标准程序,《种子》(6):55-57。
〔8〕刘长江等(1984),十字花科芸薹属和欧白芥属种子形态及鉴定方法的研究,《种子》(1):27-30。
〔9〕黄亚军等(1985),芸薹属种子的品种鉴定,《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