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属种和栽培种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259页(2664字)

1.棉属中种的分类

菲利普斯(Philips,1974)将棉属(Gossypium)分为34个种和2个变种(见表23-1)。

表23-1 棉属中各棉种及其分布

注:①星号(*)表示染色体组符号在细胞学上尚未确定。

②在分布一栏中,新世界指美洲,或西半球大陆;旧世界指美洲之外的各洲或东半球各大陆。

③表中种名前打有(+)号者,为郝钦生分类所包括的棉种。

2.棉花栽培种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棉属共有4个主要栽培种。它们是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非洲棉。它们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检索(表23-2)。

表23-2 棉属4个栽培种检索表

a.单倍染色体数26。托叶大,宽,直到披针形,前端不同程度上翘。叶裂片宽,三角形,基部不内缩(少数叶裂片宽披针形,长尖形)。苞叶基部不联合或微联合,铃不下垂。

b.雄蕊管短。花药排列稀疏,上部花丝长于下部。铃面光滑,4-5室…………………………………………………………………………陆地棉(G.hirsutum L.)。

bb.雄蕊管长。花药排列较紧,花丝短,上下部长短约相等,铃面有浅凹点,3-4室……………………………………………………海岛棉(G.barbadense,L.)。

aa.单倍染色体数13。托叶小,窄,直到披针形,平或微上翘。叶裂片卵圆形,卵形至三角形或直披针形,基部内缩,苞叶基部联合,铃下垂或不下垂。

b.苞叶紧包着花,长大于宽,全缘或在顶部有3-4个粗齿。铃尖………………………………………………………………………………亚洲棉(G.arboreum L.)。

bb.苞叶外张,不包住花,宽大于长,上缘有6-8齿。铃卵圆形或有明显的肩………………………………………………………………非洲棉(G.herbaceum L.)。

有关4个栽培棉种的起源、分布及其种内类型、族或变种的划分情况简述如下:

陆地棉(图23-1)原产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原为热带多年生类型。在人类栽培驯化过程中,形成了早熟的合轴生长的,适合于亚热带地区栽培的类型。此后传播于世界各地,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棉种。按郝钦生(1951)的分类方法,将陆地棉种内分为7个族。这7个族形态上有差别,地理上相互隔离,其中尖斑棉(punctatum)、利加兰特棉(mariegalante)、尤卡坦棉(yucatanense)、莫利尔氏棉(morilli)、李奇蒙德氏棉(richmondii)和鲍莫尔氏棉(palmeri)等6个族是多年生类型。另一个族阔叶棉(ldifolium)是一年生类型。现在广泛栽培的陆地棉种属于这一族。

图23-1 陆地棉的叶、苞叶、花和铃的形态

海岛棉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小区(图23-2)。以后传播到大西洋沿岸、西印度群岛。这个种的热带类型变异最多的是秘鲁和其他南美国家。这个种的亚热带类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海岛棉)和埃及(埃及棉)。随后又引入西印度群岛(海岛棉)、秘鲁(埃及棉和坦古斯棉)及其他国家栽培。

图23-2 海岛棉的叶、苞叶、花和铃的形态

亚洲棉是被人类栽培和传播最早的棉种(图23-3)。早在史前在西南印度地区栽培化。以后传播到亚洲各国,形成了当地的生态地理类型。赛罗(Silow,1944)在亚洲棉种内又划分为6个地理上分化的族:印度棉(indicum)、缅甸棉(burmanicum)、垂铃棉(cernuum)、中棉(sinense)、孟加拉棉(bangalense)、苏丹棉(Soudanense)。其中印度棉和苏丹棉是多年生。缅甸棉多数是多年生,也有一年生类型。其余都是一年生类型。我国在全面推广种植陆地棉之前,广泛栽培亚洲棉中的中棉。中棉纤维粗短、产量低,但具有早熟,耐湿,烂铃少,吐絮好等特点。

图23-3 亚洲棉的叶、苞叶、花和铃的形态

非洲棉又称为草棉(图23-4),原产于非洲东南部,此后传播于亚非两洲。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生态型-地理类型。郝钦生(1947)把非洲棉种划分为5个族:暗色棉(percicum)、库尔加棉(kuljanum)、威地棉(wightianum)、械叶棉(acerifolium)、亚非利加棉(africanum)。前3个是一年生,后2个是多年生。我国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栽培过库尔加棉,现已被陆地棉所代替。

图23-4 非洲棉的叶、苞叶、花和铃的形态

【参考文献】:

〔1〕西北农业大学编着(1979),作物育种学,319-383,农业出版社。

〔2〕浙江农业大学种子教研组编(1988),种子检验学,浙江农业大学印刷。

〔3〕浙江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所(1964),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试行标准,《浙江农业科学》编辑室。

〔4〕沈松海等(1992),陆地棉野生种系种子醇溶蛋白的PAGE图谱多态性,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8(1):49-5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