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中华绒螯蟹的小水体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75页(3431字)

一、养殖方式

小水体养殖包括池塘、网箱、网围、稻田中的养殖。依据放养规格及养成目标的不同,分为:①从蟹苗养成第Ⅱ期或第Ⅲ期幼蟹(因早期幼蟹头胸甲呈正方形,故俗称小方蟹),多数用水泥池或网箱饲养;②从蟹苗养成扣蟹,可采用水泥池、土池饲养;③从扣蟹养至成蟹,可采用土池、水泥池、网箱、网围饲养;④夏秋季捕获即将成熟的大规格幼蟹(俗称黄蟹),或经成熟蜕壳后的成蟹,用土池或水泥池进行暂养,使育肥、成熟达到优质蟹规格再行出售。

二、小水体养殖的技术要点

1.防逃设施 幼蟹和成蟹都有很强的攀附能力,尤以幼蟹体轻爪尖,很易在粗糙的墙上攀登而逃离,特别在受惊、饥饿的情况下易于逃遁。在夏天暴雨时,以及秋季成蟹洄游季节都可能成群攀墙翻埂而逃。所以小水体的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对养殖的成败至关重要。采用土池养蟹都需建防逃墙。防逃墙因材料不同可分:

(1)砖墙:沿池埂筑起高出池埂50cm的砖墙,墙基宽25cm,入土20cm;墙以单砖平砌,厚11cm较经济。墙内侧用水泥砂浆抹光,上部粘贴15cm宽的平面玻璃带(不贴也可),以提高防逃作用。墙顶用大瓦或砖砌檐,使成“Γ”或“T”形,内檐宽11—15cm。

(2)玻璃墙:用5mm厚的平面玻璃,高40cm,直插于埂上或内侧,用木桩或角铁予以固定。

(3)塑料板墙:用厚5mm以上,高40cm的平面聚氯乙烯塑料板围成墙,用塑料焊条焊接,入土埂10cm,外侧用木桩支撑固定。其他还有玻璃钢、水泥预制板等都可用作防逃墙内的材料。

2.养蟹设施

(1)养幼蟹水泥池:除育苗池可以继续饲养幼蟹外,还可于室外水泥池饲养。池以30—50m2为宜;长方形,四角为圆角;池壁、池底砖砌后,水泥抹面;池深1m,池底略向一边倾斜,最深处设蟹槽;池内壁可叠放砖瓦作为幼蟹攀附栖息处(图20—2)。适宜将蟹苗养成Ⅲ期以上幼蟹,也可养至冬天,收获10—20g的扣蟹。

图20—2 养幼蟹水泥池

A.平面图 B.侧面图1.集蟹箱 2.排水池 3.蟹槽 4.人工蟹巢 5.泵井 6.进水沟 7.放水阀 8.水位线

(2)养成蟹水泥池:放养扣蟹、黄蟹经2—7个月养成成蟹用。放养密度大,池子基本结构同图20—2,只是面积可达1亩,四周建平台,便于投喂,观察。池中多筑空心砖和小瓦垒成的蟹巢,利于蟹的穴居。池形设计可以长方形或圆形,但一定要注排水方便。

(3)土池:养蟹土池可采用子母池的设计,大池10亩,小池1亩,面积比10∶1(图20—3)。两池有沟相通,用闸板阻隔。小池池底较大池底高1m。小池放养蟹苗或小方蟹,大池放养10g左右的扣蟹。当大池养成的成蟹,经捕出后清塘消毒,然后将小池放闸,使小池内养成的扣蟹随水进入大池。小池放干,大池保持80cm水位,以利于越冬。小池经曝晒和清整后,于第二年5月便可放入蟹苗或小方蟹。这种放养法,扣蟹可自然扩散,提高成活率。每年进行整塘消毒,可提高质量和产量。土池中设一些土堆,利于投放水草和蟹在浅水处蜕壳。还可垒砖瓦或投些竹筐等利于蟹的栖息。

图20—3土底养蟹池

A.平面图 B.剖面图1.防逃墙 2.集蟹槽 3.土堆 4.养扣蟹池 5.小瓦蟹巢 6.平台

(4)网箱:箱呈长方形六面体,面积大小以6—8m2为宜,深1m左右。箱角用竹竿固定,竹杆下部插入湖、塘底,各边拉直成箱,水面上留20%高度。箱的一边装拉链或开合口,可任意开闭,以便于投喂。依据不同规格蟹种,选用不同规格的聚乙烯网布制箱,以能防止小蟹逃出为原则,网目尽可能大些。如0.1cm的网目可放养蟹苗,10×10mm的网目适宜放养5g左右的扣蟹。网箱宜设置于湖泊、水库中,应为避风、有微流水、水质清澈无污染处,要避开航道。网箱可成行或多行架设,箱间距1m,行间距2m。箱底部和湖、库底距离应大于50cm,而且无水草丛生,否则易因水草腐烂而影响箱内水质。

(5)网围:在湖汊、港汊地区可用网围饲养。采用10×10mm网目的聚乙烯网或铁丝网;以水泥柱、竹木作桩,固定网片;网底用8—18目网布做成网袋,装入卵石,以压住网底,防蟹从底部逃遁;网片应高出水面30cm,并向内缀连30cm塑料薄膜,可以防逃。一般应选水质良好、水草丰盛、有微流水的水区设置网围。网围面积可视具体条件选定。

3.放养及放养密度 当池子清整后(清塘方法同苗池),先施肥使水色嫩绿。放蟹苗应将苗箱平放入水,用手击水,促使蟹苗自由游离,切不可使蟹苗形成团块。应选向阳水温较高的塘边放苗。放养扣蟹、黄蟹,可分几处投放,不应集中一处大量投放。放养密度可参照表20—2。

表20—2 各种养殖方式的放养密度

4.饵料及投喂方法 蟹苗饲养可用肥水加喂“红虫”(水蚤)等浮游动物及商品饵料;幼蟹、成蟹食性很杂,饵料种类多(表20—3),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幼小时多投动物性饵料,成蟹蜕壳前也要增加动物性饵料。

表20—3 中华绒螯蟹、幼蟹、成蟹养殖饵料

饵料应切碎使能适口,日投饵量可按饲养蟹总重的5—10%计,次日检查残饵,以很少残饵为适度。投饵应定点,定时,定质。要搭设食台,食台可建在离水面20cm左右,每池要有几个食台。投喂时间应以清晨和傍晚两次为宜,傍晚投喂以日投饵量的60%。配合饲料以制成颗粒或调成面块状投喂较为合宜。

5.附着物、人工蟹巢 幼蟹不善游泳,又不适于水深的池底生活。为充分利用水体,应在池中投放附着物及人工蟹巢,可以有效地增加产量。附着物可投放水草,蟹苗期以水葫芦效果最好。产生立体栖息的效果。人工蟹巢可用小瓦叠放,或用青砖,空心水泥砌块砌成。

6.水质控制 幼蟹喜清爽的水质,透明度30—40cm。水中溶氧应在5mg/L以上,最适pH值为7.5—8.5。水质直接影响到幼蟹的成活、生长,故应坚持监测。当水中溶氧不足,氨氮上升,黎明时池蟹多栖于水线附近,表明缺氧,应即换入新水。换入新水不超过1/2,新水和池水水温相差不能超过5℃。平时应注意及时清除残饵、污物。

水位控制也重要,早期幼蟹栖息水深以30cm左右为宜,集中蜕壳时水位要浅些。入冬和酷暑均应加深池水,以便越冬和渡夏。幼蟹生长的适宜水温是15—30℃,以20—28℃为最佳。

小型水泥池养蟹,密度很大,必须有流水,时时更换池水。但流水要缓,每天流入量为池水1/3—1/2,同时相应地排水,但要防止逃蟹。

7.敌害防治 水、青蛙、水老、鱼类、蟾蜍、水鸟等都捕食幼、成蟹,尤以鼠害最甚,可用各种方法捕杀。

8.成蟹捕捞 秋季是中华绒螯蟹成熟后进入生殖洄游的季节。在自然条件下,自中秋节至霜降是捕蟹季节。池蟹的捕捞方法,小池可采用干塘捕捉,大池可首先采取夜间待蟹上岸捕捉,或挂灯诱捕,效果更好,如此做法连续数天,已将其大多数捕获,然后干池捕捉。土池在干池后也应连捕3—4个晚上,方可捕净。网围捕蟹,可采用丝网、蟹簖等捕捉。

(编者:包祥生 审者:李德尚)

上一篇:海参增养殖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