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静水池塘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450页(13485字)

一、池塘的基本条件

1.水源和水质 1年四季水源要充足。未被污染的河水、湖水和水库水都是良好的水源,但含有野杂和敌害生物以及悬浮物,引用时应用网过滤(网目不大于每厘米7目)。溪流水和工厂冷却水也是好水源。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硬度较大,不浑浊,无敌害生物,也可用于养鱼,但水温较低(温泉水除外),溶氧较低,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含量较高;引用时要经过较长的渠道或先引入贮水池,曝气增氧和提高水温后再流入鱼池,也可采用少加、勤加的办法,避免过大地降低池水温度。受工矿污染的水,常含有毒物质,不能引用。沼泽地、芦苇地的水,通常有机质过多,矿物质很少,呈酸性,溶氧少,是养鱼的劣等水,尽量不采用。

优良水质标准:溶氧充足((4—5mg/L以上)、pH偏碱性(7—8.5)、总硬度为5—8德国度、氮磷比例最好为7—10∶1、化学耗氧量小于30mg/L、非电离氨低于0.1mg/L、硫化氢不允许存在、总盐分小于2‰。

2.土质和底质 土质最好是壤土,其保水保肥力适中,透气性好,饵料生物生长好。砂壤土保水保肥力较壤土差,但透气性好,可以建造池塘。粘土也可以挖鱼池,其保水保肥力强,但透气性差,在培养水质和操作管理上都不如壤土和砂壤土。砂土保水力太差,不适建造池塘。

池塘底部应有10cm左右淤泥(沉积物),以利于保持水质肥度,有利于物质循环和饵料生物生长。但底质淤泥不能过多,因为淤泥吸附性强,会限制营养盐的溶解浓度,而且其中有机物丰富,会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强,病菌易于大量繁殖。

3.面积和深度 养食用鱼的池塘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小一些或大一些都可以,但最好不小于5亩和不大于20亩。池塘面积过小,水环境不稳定,不利于物质循环,过大不便于生产操作。

池塘水深以2.5m左右为宜,大池可稍深,小池反之;太浅水体空间小,水质肥度难保持,饵料生物少,鱼产量低;水太深,底层缺氧,不利于上下水层混合,物质循环差,不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生长;同时,建造深水池塘成本也较高。

4.形状和周围环境 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以便于操作管理,且接受日照时间较长。池形的长宽比例为2∶1或3∶1。同类池塘的宽度应统一,以利于网具建设和拉网操作。池底要平坦。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树木和房屋,以免遮蔽阳光和风力,影响浮游生物生长和氧气状况。

旧池塘改造应符合上述四项基本条件,以保证池塘标准。

二、放养前的准备

1.修整鱼池 秋后排干塘水,通过冻结、干燥和曝晒以清除病敌害并改良土质;在此期间清除杂草,杂物,挖去过多淤泥,平整池底,修补池边,加固堤埂,疏通注排水渠道,设置拦鱼栅等。

2.药物清塘 最好施用生石灰清塘。清塘方法等见苗种培育部分。

3.注水和施基肥 清塘后7天左右,待药物毒性消失,可注新水70—80cm,施基肥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鱼种入池后,随水温升高和鱼体长大,逐步加水,至7月份加到最大深度。秋季放养的池塘,池水应一次加到最大深度。

三、鱼种放养

1.鱼种规格 池塘养食用鱼的鱼种,其适宜规格指标应是在一个生长季节或在规定的饲养期内能够达到食用鱼规格。我国各地区各种鱼的食用规格(商品规格)大体上有一个传统指标,即鲢0.5kg以上,鳙0.5kg以上或1.25kg(广东)以上,草鱼1—1.5kg,青鱼2.5kg左右,鲤0.4—0.5kg,团头鲂0.25kg,鲫和鲮0.15kg以上。

鱼种的放养规格应根据各地区气候特点和鱼类生长期长短、鱼类生长规律、食用鱼的计划规格、放养密度和计划产量、单季饲养还是轮养、养鱼周期长短以及是否套养大鱼种等多因素综合考虑,其具体指标可参考表26—1。

表26—1 鱼种规格(g/尾)

2.鱼种搭配 混养是提高静水池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在同一池塘中放养摄食方式、食物组成和栖息水层不同的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以及人工饲料。在确定搭配种类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在食性和栖息水层上的种间矛盾。鱼种搭配的主要内容包括鲤、草鱼、青鱼、鲮、银鲫等吞食性鱼类与鲢、鳙、白鲫等滤食性鱼类的比例,以及鲢与鳙、鲢鳙与白鲫、草鱼与鲤、青鱼与鲤等习性相似的鱼类之间的比例。鱼种搭配的具体指标可参考表26—2。

表26—2 鱼类混养比例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通常包含鱼种的总放养量和每种鱼的放养量两层意思。在同样的养殖条件和措施下,鱼种的放养密度不同会影响到出塘规格和鱼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出塘规格随密度增大而减少,鱼产量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当密度过大时,不仅出塘规格急剧下降,而且单位面积鱼产量也会下降。放养密度与计划鱼产量、鱼种规格和层次、计划养成规格、养殖成活率有关,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x——某种鱼的放养密度(尾/亩);

p——计划鱼产量(kg/亩);

n——该种鱼占总计划产量的百分数;

W——该种鱼的计划养成规格(kg/亩);

w——该种鱼的放养鱼种规格(kg/亩);

k——该种鱼的养殖成活率(%)。

在各种养殖体制和养殖条件下的具体放养密度见“放养模式”。

4.鱼种质量 鱼种质量的指标包括:规格达到规定标准、大小整齐,体质肥满健壮,鳞片完整,无伤,色泽好,遗传性好。当前遗传性较好的品系有亲本来源于长江流域的鲢、鳙、草鱼、青鱼,黑江流域产银鲫和日本产白鲫以及建鲤、丰鲤、荷沅鲤、岳鲤等优良杂交一代。

5.鱼种放养时间 放养鱼种的适宜水温为7—10℃。这时鱼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受伤少,减少发病率。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后放养完毕,北方地区可在春季解冰后尽早放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提早放养,以提高食用鱼规格和鱼产量。

6。套养大规格鱼种 在食用鱼池中按适当比例(见放养模式)放养中、小规格春花鱼种和夏花鱼种,以培养供翌年放养用的大、中规格鱼种。这是保证大鱼种来源,充分发挥鱼池生产潜力,降低鱼种成本,减少鱼种池面积的重要措施。套养鱼种的密度一般略多于来年该池大鱼种的放养量。套养鱼种的产量约为总产量的20%左右为宜。

7.轮养 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而后分批捕捞(轮捕)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轮捕的主要对象是鲢、鳙,其次是草鱼。因为它们生长快,好捕捞。

轮养的基本形式分三种:第一,一次放养,多次捕捞,即冬季或春季一次放足鱼种(2—4种规格),在7、8、9月分批捕捞共2—3次,也可在7月末或8月初轮捕一次。轮捕的鱼产量可占总鱼产量的20—30%。第二,多次放养,多次捕捞,这是南方常采用的方式。捕鱼次数与当地鱼类生长期的长短有关,从3—4次到5—6次不等,一般20—30天捕一次。前两次捕捞后补放相应鱼种,后几次捕鱼一般不补放鱼种,或补放少量鲢、鳙鱼种,以培养供翌年放养用的大鱼种。轮捕鱼产量占总产的40%左右。第三,轮捕成鱼,套养鱼种,通常套养鲢、鳙和草鱼,放养规格和数量见放养模式。

轮捕技术要点:夏季捕热水鱼,温度高,鱼活动力强,易受伤,同时拉网易造成池水缺氧或因密集网中缺氧死鱼。因此,应采用网眼10cm左右的尼龙线网具,操作要求快而精心细致。一般在上午水温较低且溶氧较高的时候拉网。如果需要在早晨和下午拉网,捕鱼后应开动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死鱼。

四、放养模式

通常是以主体鱼和计划鱼产量来表示不同模式。下面列出9种模式供参考和选用。

1.以鲤为主体鱼,亩净产470—750kg的放养模式

表26—3 以鲤为主体鱼亩净产470—510kg的放养模式

表26—4 以鲤为主体鱼亩净产650—750kg的放养模式

2.以草鱼为主体鱼亩净产700—1150kg的放养模式

表26—5 以草鱼为主体鱼亩净产700—800kg的放养模式

表26—6 以2龄草鱼为主体鱼亩净产1100kg的放养模式

3.以青鱼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表26—7 以2龄青鱼为主体鱼亩净产1000kg的放养模式

4.以草鱼和青鱼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表26—8 以草鱼、青鱼为主体鱼亩净产800kg的放养模式

5.以草鱼、鳙、鲮为主体鱼的放养模式

表26—9 以草鱼、鳙、鲮为主体鱼亩净产850kg的放养模式

6.以鲢、鳙为主体鱼亩净产500—700kg的放养模式

表26—10 以鲢、鳙为主体鱼亩净产500kg的放养模式

表26—11 以鲢、鳙为主体鱼亩净产700kg的放养模式

五、多级轮养

多级轮养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先进养鱼方法。它是把鱼种塘和食用鱼塘综合分为几类(级),每类塘专养一定规格的各种鱼类,饲养一定时间(40天左右)达到一定的规格后便一起捕出,再放入另一个(类)池塘,称倒池。倒一次池,鱼类的密度就稀疏一次。这样不断倒池稀放,不断调节池鱼贮存量,从而合理地利用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生物,充分发挥鱼类的生长潜力。因此,多级轮养可明显缩短养鱼周期,鳙(6个月)和草鱼(10个月)当年可养成食用鱼;同时也能增加年收获次数,鳙由一次增加到5—6次(自5月开始,每月一次),鲢、鲮和草鱼由一次增加到两次;并能大幅度提高食用鱼产量。多级轮养的技术要点如下:

1.多种鱼混养 以鳙为主体鱼(生长快于鲢,好捕捞,少受伤,耐运输),混养鲢、鲮、草鱼、鲂,以及少量鲤(10—20尾/亩)、鲫(5—10)、青鱼(5—10)、鳗鲡(20—40)、赤眼鳟(2—5)、斑鳢(30—40)、非鲫(200—300)。

2.适当控制池塘鱼类贮存量,保持各种鱼类的适当比例广东、广西地区各种鱼类的最适贮存量和各种鱼的最适比例如下(表26—12):

表26—12 多级轮养池塘中各种养殖鱼类前后期合理密度

3.鱼池分级及鱼种数量和规格配套 多级轮养的池塘分为食用鱼池(成鱼塘)和鱼种池,其面积分配比例为65%和35%。鱼种池又分为大鱼种塘(粗格塘),占总面积20.4%,中鱼种塘(中格塘)为8.9%,小鱼种塘(幼格塘)为3.6%,机动塘(贮养塘)1.5%。由于每收获一次鱼,都涉及四种鱼种塘逐级过塘,而且每级塘的放养密度和鱼种规格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各级鱼塘的鱼种数量和鱼种规格要求严格配套。鳙、鲮、草鱼、鲢等各级池塘的鱼种数量和规格配套如表26—13、14、15、16、17、18(中国池塘养鱼学,珠江水产研究所,1960)。

表26—13 小鱼种池(兼作鲮贮养池)

表26—14 中鱼种池

表26—15 大鱼种池

表26—16 食用鱼池

表26—17 草鱼贮养池

表26—18 鳙贮养池

六、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工作包括投饲、施肥、培养和调节水质、鱼病防治及巡视池塘等基本内容。

1.巡塘 在养鱼过程中一般需要每天早、中、晚巡视池塘3次,称巡塘。黎明一次,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程度,池水颜色,并测水温等;日间一次,结合投饲和施肥等工作,观察水质和池鱼活动及吃食情况;近黄昏时又一次,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观察有无浮头预兆。酷署季节,天气突变时,鱼易发生严重浮头,应随时巡塘,防止发生泛池死鱼。

2.投饲

(1)饲料种类:草鱼和团头鲂都是以青饲料为主,辅以小部分精饲料。早春鱼刚开食(7—10天内)时,喂一些油粕、豆渣、麸皮、米糠等精料,投饵率(占鱼体重%)为1%,然后投喂水草和嫩陆草,初夏喂水草和陆草各半,7—9月主要喂陆草,秋后喂水草,入冬前喂些精料。青鱼吃螺蛳和蚬类,鱼种长10—15cm时,咽齿和角质垫尚不能压碎螺壳,应投磨细的精料;15cm以上时喂蚬秧、轧碎的螺蛳及部分碎豆饼,20cm以上时可投喂轧碎的螺蛳和完整的小螺蛳(过筛);体重达0.5kg时,可直接投喂螺蛳;3龄大青鱼除春季和秋捕前10天左右水温较低时喂豆饼等外,平时喂螺蛳和蚬。鲤和鲫等杂食性鱼类,通常喂豆饼、花生饼、麸、糠和蚕蛹、鱼粉等。目前除盛产水草、陆草、螺蛳等地区外,通常都投喂人工颗粒饲料。

(2)投喂技术:饲料计划和投饲量的分配应根据养鱼规模、净鱼产量和饲料系数计算编制全年饲料计划。草鱼和鲂等草食性鱼类吃陆草、芦苇、浮萍等的饲料系数为40,一般水草为80。青鱼和鲤鱼吃螺蛳和蚬的饲料系数为35。各种人工颗粒饲料的系数依饲料的质量而异,蛋白质含量为30%左右的饲料系数一般为1.5—2左右。

在计算和确定各月分饲料的分配比例时,既要考虑水温高低,又要考虑鱼体的大小。我国各地区饲养鲤、草鱼、青鱼和团头鲂全年饲料的月计划分配比例综合列入表26—19。

表26—19 全年饲料的月分配比例(%)

投饵率:每天投喂饲料量占池鱼体重的百分比称投饵率。投饵率与饲养鱼的种类、鱼体大小、水温、饲料的种类和质量、天气、水质、天然饵料的数量、鱼体健康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在适温范围内,鱼类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小鱼、健康个体的摄食率大于大鱼和体质弱的鱼;青饲料、粗饲料和单一精饲料的投饲率大于全价颗粒饲料;天气晴朗,池水溶氧丰富和在缺乏天然饵料的情况下,应多投喂。表26—20为不同地区鲤和草鱼各月分投喂精料和陆草的投饵率。表26—21、22为不同规格的鲤在不同水温的条件下的投饵率(颗粒饲料)。富永正雄(1964)提出鲤的投饵率与水温的关系为:水温(℃)×0.13%(干重)。

表26—20 鲤、草鱼全年各月的投饵率(%)

表26—21 鲤的投饵率(%)

(荻野珍吉,1980)

表28—22 鲤的投饵率(%)

(荻野珍吉,1980)

投饵方法:投饵方法依鱼和饲料的种类而异。用水草和陆草喂草鱼和团头鲂时,通常是将青饲料投在饲料框中(浮性饵台)。饲料框由毛竹或其他漂浮材料搭成,三角形、四方形或长方形,每个2—6m2,每1—2亩一个。用螺蛳、蚬类和精饲料喂青鱼、鲤、草鱼等鱼类时,将饲料投在饲料台上。饲料台由芦苇、竹盘或木板制成,每个1—2m2,大致每200—300尾鱼一个。饲料台应设在水下0.5—1m处,春秋凉季浅一些,夏季深一些,并应设在投喂方便、向阳和水交换较好的地方,以保持水质清新,利于鱼群摄食。有些鱼池中鱼体规格大小不均,可设小鱼饲料台,即在饲料台周围设置一定宽度的栏栅,防止大鱼进入,以利于小鱼摄食。

用人工颗粒饲料喂鲤、草鱼、青鱼、鲫和团头鲂等吞食鱼类时,通常不设饲料台,而设投饵便桥,即在池塘固定地点设桥板,伸进池中离岸2cm左右。投饵时人站在桥板上手撒饲料,适当扩大饵场面积,以便大小鱼都可以抢到饵料。开始投饵时,伴随以音响刺激,使鱼群养成集中吃食习惯(一般要5—7天)。每次投饲时都要耐心撒匀,并要注意观察鱼群吃食情况。开始时饲料刚落水面鱼就竞相抢食,随着颗粒饲料下沉,鱼也下沉,当沉底饲料吃净,又游至水面,连续抢食饲料;而当鱼抢食变弱,逐渐平静下来时,说明鱼已基本吃到“八成饱”,可以停投。从开始投饵到恢复平静,约经10—15min。如停止撒饵后,仍有不少鱼东寻西找,较长时间不安静下来,说明投饵不足“八成饱”,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如鱼群随颗粒下沉,不再游上来吞食浮屑粉末,说明投饵量甚多,应酌情减量。池鱼不能吃得过饱,以“八成饱”为适,以提高消化率和对饲料的利用率。

近几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投饵机,代替手撒饵料,能减小劳动强度,效果也很好。不过,开始投饵时,也要引鱼上饵场,然后再正式开动投饵机。投饵机分振动式、离撒式和喷撒式三种。

颗粒饲料粒径的选定:根据鱼类口径的大小选择饲料的适宜粒径。表26—23为不同规格鲤的饲料适口直径。

表26—23 不同规格鲤的适口饲料粒径

(荻野珍吉,1980)

日投饵次数和时间:根据鱼类对食物的消化速度与水温的关系,投精饲料和颗粒饲料的次数一般在4—5月为1—3次,6—9月为2—4次,10—11月为1—3次。在相同月份里,南方水温高,投饵次数比北方要多1—2次。表26—24为上海地区以颗粒饲料饲养鲤种吞食鱼类各月的投饵次数和时间。每日应在8—16点溶氧丰富的时间内投饵。

表26—24 投饵次数和时间

(杨国华,1986)

投饵的应变:在投喂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每天的投饵量。阴天少投,雨天不投,水质变坏和缺氧不投,发生鱼病不投或少投,池鱼摄食旺盛和饵台无残饵多投,否则应少投或不投。在整个饲养期应定期检查池鱼生长情况,以调节每日投饲量。

3.培养和调节水质 池塘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池鱼的生长、存活和饵料效率。因此,池塘水质决定养鱼产量和养鱼效益。在整个饲养期内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调节好水质。

(1)池塘水质指标

①生物指标 生物质量指标:池水的生物质量指标是指浮游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用肉眼观察水质好坏的指标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好水为褐色、黄褐色、褐绿色。不好的水为深绿色和蓝绿色、蓝色。好水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通常是鞭毛藻类,其中包括棕鞭藻、隐藻、膝口藻、角甲藻和裸藻等,都是鲢易消化的种类。硅藻所呈的水色也是褐色,是好水。微囊藻等蓝藻所呈的水色为蓝绿色,是劣水。以螺旋鱼腥藻、鱼腥藻或拟鱼腥藻等蓝藻为主的池水虽呈蓝绿色,却是好水,因为鲢可以很好地消化吸收这些藻体。微囊藻产氧力强,以之为优势种的池水是养鳗鲡的好水(松井魁等,1971)。以鞭毛藻类为主的池水,水色随光强弱而产生日变化,渔农称活水,是好水。

水质的生物数量指标:我国传统养鱼方式的高产塘都属于鞭毛藻类塘,其浮游植物量多变动于20—100mg/L之间,平均40—50mg/L;浮游动物量为5—30mg/L,其中轮虫占60—70%以上。

②化学指标:溶解氧任何时刻不低于2mg/L,非电离氨不超过0.1mg/L,透明度25—35cm,pH7—8.5,总硬度5—8德国度,总碱度1.5—3.5me/L,化学耗氧量8—15mg/L,可利用磷0.05mg/L以上,三态氮0.5—1.0mg/L。

(2)培养和调节水质的有效措施

①常规方法:我国静水池塘养鱼培养和调节水质的常规方法包括施肥、注水和搅动塘底。

施肥:放鱼种前用生石灰清塘,注水后每亩施有机肥400—500kg。施肥后,细菌、浮游植物逐渐繁殖起来,水色逐渐变浓,随后轮虫等浮游动物数量增多,它们的滤食使水色逐渐变淡。此时,应及时追加有机肥,投饵量较大的池塘,每1—2天每亩洒有机肥50kg,投饵量较小的池塘可增大施肥量至75kg,以满足鞭毛藻类的需要而形成优势种。因为很多鞭毛藻类,不仅与其他浮游植物一样能利用无机营养盐,而且能直接利用有机物。投饵池塘,夏季高温期可少施肥,春秋两季适当多施。以施肥为主的池塘,高温季节根据水质变化快的特点应采取次多量少的施肥法,以调节好水质。适量勤施有机肥是培养和保持鞭毛藻类优势种的关键措施。以草鱼、鲤等吞食鱼类为主体鱼的池塘,人工投饵量较大,可适当兼施些化学肥料,也可保持以鞭毛藻类为优势种的水质。

注新水:在6—9月生长旺季,每7—10天注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注一次,每次注水20cm左右。注新水的意义在于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少的某些营养盐以及冲淡池水的有机物,包括生物代谢的有毒产物。鱼类浮头以至于泛塘时,紧急注水是最实际和最有效的抢救办法。当池水恶化或浮游生物组成很坏时,大量注水或大量换水(池水1/2—2/3)也是一个改善和调节水质的有效措施。

搅动塘底:每两周左右用铁索沿塘底拖动底泥一次,使底部有机物、营养盐、微量元素等物质回到水中,以加速物质循环,促进浮游生物生长,防止池水老化和改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搅动底泥应在晴天上午进行,以防止过多耗氧引起浮头和泛塘。

②高产塘设增氧机调节水质:亩产鱼500kg以上的池塘,除采用常规方法调节水质外,还应设增氧机;通过搅水,造成池水对流,达到增加溶氧、发散水中有毒气体和加速物质循环、净化水体,从而增加放养密度,防止泛池,以提高鱼产量(13.8—14.4%,王武,1984)的目的。

增氧机的工作原理:我国静水池塘养鱼通常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叶轮在水面下旋转,使水表层产生浪花,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而增加溶氧。同时,通过叶轮的提水和推水作用,造成池水的对流混合。每千瓦小时一般可增氧3—4kg。池水溶氧越低增氧效果越大。每亩池塘一般配增氧机0.3kW。3kW叶轮机,开机15—20min可使水深2.7m的3.3亩池塘上下水层溶氧分布均匀。

增氧机的正确使用:根据静水池塘昼夜溶氧的变动规律,为了提高保氧和增氧的效率,减少动力消耗,要坚持“三开”和“两不开”的原则,即一是晴天中午或下午2—3点开机30—60min,使溶氧饱和或过饱和的上层水转到下层,减少过饱和氧外逸并增加底层水的溶氧量,同时,使低氧或缺氧的下层水转到上层,经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继续增加溶氧,提前解决氧债问题,增大全池溶氧的贮备。一般肥水塘,通过晴天中午开机,可使池水溶氧到次日清晨仍保持在2mg/L以上,清晨可不再开机。二是阴天次日清晨3—5点开机至日出,防止池鱼浮头。三是阴雨连绵或由于水肥鱼多等原因,而有严重浮头危险时,一般在半夜前后,鱼浮头前,池水溶氧降到2mg/L时即开机,持续至日出。四是傍晚池水溶氧尚高时不要开机,避免延长耗氧的时间,造成池鱼提前浮头。五是阴雨天中午不要开机。因为池中溶氧不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开机无积极意义。

③控制池水浮游动物数量,以保持溶氧量平衡:食用鱼池由于放养鱼种种类不合理,有时出现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过多的现象。它们过度滤食浮游植物,使池水耗氧量大于产氧量而造成严重缺氧或泛池。防止措施是在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鳙、鲤等),以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当鱼池浮游动物过多而威胁氧气平衡时,可采取大量冲水的措施,以冲淡细菌或藻类的浓度,使浮游动物因缺少食物而迅速减少数量;也可用有效浓度为0.03—0.05、0.3—0.5和5—10ppm的敌百虫分别杀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类。杀灭轮虫类的有效浓度高限已对鱼不利,应用时要注意。

④控制池水蓝藻过多的措施:当池水蓝藻过多时,可泼洒塘泥和生石灰,亩施量为塘泥100—150kg和生石灰10—20kg;也可泼洒0.7ppm硫酸铜。但因硫酸铜对鱼有毒害,而且蓝藻死骸分解耗氧并产生毒素常造成泛池,故尽量少用或不用。

4.防止浮头和泛池

(1)浮头的预测:浮头的原因通常是缺氧。高温季节晴天傍晚遇到突然降雷阵雨时,和连绵阴雨天的半夜或第二天黎明前,都可能发生缺氧浮头;有机肥施肥量过多时,下午或阴雨天施肥都可能引起半夜后缺氧浮头;而在水质过肥,水质老化或浮游生物突然大量死亡,水色变为红褐、发白等情况下,半夜可能缺氧浮头;浮游动物过多,水色变为暗淡灰白时,夜间可能缺氧浮头;如傍晚发现池边出现小虾、小型野杂鱼,这说明池水已缺氧,池鱼很快会发生浮头;池鱼吃食突然大降,也是出现疾病和浮头的征兆。除根据天气、水色、水肥度和鱼类及其他动物预测缺氧浮头之外,最科学的方法还是有针对性地在傍晚测定溶氧,此时肥水溶氧量低于6mg/L,较瘦水溶氧量低于5mg/L时,则夜里或清晨都可能发生浮头,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傍晚测得溶氧量更低一些,甚至近2mg/L左右,则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

(2)浮头程度的判断:可从下列四种情况判断浮头的轻重。

浮头开始的时间:黎明时开始浮头为轻浮头,日出后便会消失。半夜或上半夜开始浮头为重浮头,距日出还有较长时间,应采取解救措施。

浮头范围:鱼类在池塘中央处浮头为轻浮头,如扩及池边,整个池面都有鱼浮头为重浮头。

鱼受惊时的反应:浮头鱼用击掌或夜间用手电筒照射池面等方法稍加惊动即下沉,稍停又浮头,表示浮头较轻。如鱼受惊时不下沉,说明浮头时间长,池水溶氧很低,为重浮头。

浮头鱼的种类:由于各种鱼对低溶氧的忍耐程度不同,浮头顺序不一样,非鲫、鳊、鲂浮头和野杂鱼(麦穗鱼等)和虾在岸边浮头,为轻浮头。鲢、鳙浮头为一般性浮头。草鱼、鲮、青鱼浮头为较重的浮头。鲤、鲫浮头为更严重浮头。如浮头鱼在岸边,无力游动,体色变淡黄、淡白等,表示将要泛池死鱼。

(3)浮头的解救措施:解救浮头的有效措施包括:注新水、自邻池注富氧水;开动增氧机;如无增氧机和水源,可用过二硫酸铵〔(NH4)2S2O3〕、过氧化钙(CaO2)等化学增氧剂,以紧急抢救。

5.防治鱼病 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对待鱼病问题的方针是“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其具体措施和技术可参考鱼病书籍和资料。

6.池塘日记 做好池塘日记便于总结和改进工作。日记内容包括:

日期:年,月,日。

天气:晴、多云、阴、雨、风向和风力等。

水温:一般每日测两次,日出前一次,代表一昼夜中最低温度,午后2—3h一次,代表最高温度。如果每日测一次,则于上午10h观测,近似于日平均水温。

水色变化。

放鱼和捕鱼记录:包括种类、数量、总重量、平均重、最大重和最小重、鱼体平均长度、最大和最小长度、鱼体其他情况。

池鱼生长记录:观测日期、抽样尾数、每尾鱼的长度、重量、平均长度、重量。

施肥、投饲记录:种类、数量、投放时间。

注排水记录:注排水时间和注、排水量。

开增氧机时间和使用时数。

池鱼动态:包括吃食、活动、浮头、鱼病情况及防治措施等。

七、鱼类出池和养殖效益评估

1.鱼类出池 捕鱼前应先清理好过池鱼种的越冬池或暂养池,准备好食用鱼的运输和暂养。捕鱼时间一般在秋末冬初(水温7—10℃)。捕鱼时,先将池水排至1m左右,用网目为10cm的拉网捕出大部上中层和部分底层食用鱼,再用网目为3cm的网捕捞鱼种,然后把池水放干用抄网捞起剩余底层鱼(鲤、鲫等)。起鱼时要快而精心,迅速转入运鱼容器和池塘中,勿使鱼在网中长时间挤压受伤。出塘时要按不同种类和规格分别计数(重量和尾数),并采用随机取样法计算平均数。

2。养殖效益的评估 出池结束后应统计和计算亩毛(净)产量和亩毛(净)产值、成活率、养鱼周期、增重倍数、饲料系数、斤鱼成本、食用鱼规格和成品率(食用鱼占产量的百分比)、大鱼种自给率、优质鱼(草鱼、青鱼、鲤、鲫、鲮、团头鲂等)比例、产出投入比,并将计算结果与原来的估计和当前一般水平相比较,判断其成绩的优劣。同时,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并对下1年工作提出初步建议。

(编者:刘焕亮 审者:谭玉钧、李德尚)

上一篇:鱼苗培育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