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及其投喂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09页(6800字)

(一)饵料种类 对虾养成期的饵料主要有三大类:

1.基础饵料 在虾养殖池中,自然繁殖或人工施肥繁殖、移植的饵料生物以及一切可被鱼虾所利用的有机碎屑等,构成了池塘的基础饵料。它的种类复杂多样,营养全面,对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强化对虾营养,促进对虾生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鱼虾类粗放养殖中的主要或唯一饵料来源。而在半精养鱼虾池塘养殖,乃至在池塘精养的初期养殖阶段,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础饵料除有机碎屑外,主要包括藻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采用提前施肥的方法,培植饵料生物,和对一些营养价值高、容易繁殖的种类(如端足类、沙蚕、拟沼螺等)进行移植,是人为增加水体内基础饵料的好办法。

2.鲜活饵料 为人工采捕投喂的小型动物饵料,如贝类(蓝蛤、肌蛤、四角蛤、鸭嘴蛤、中国蛤蜊、蛤仔、贻贝、河蚬、田螺、蝎螺、拟沼螺等)、杂鱼、杂虾、杂蟹、卤虫、桡足类等。这类饵料营养价值高,动物蛋白及维生素等含量丰富,易消化,利用率高,对虾最喜食。在半精养虾池中适当掌握鲜活饵料的投喂比例,是促进对虾生长、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

然而某些鲜活饵料,尤其是一些杂蟹等甲壳类动物,很容易成为对虾杆状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因而在采捕或购买时,应避开虾病多发区和虾池排水区。有条件的还应对其进行病毒检疫。投喂蓝蛤、短齿蛤等低值贝类,可活体投喂,且在投喂前应将其冲洗干净,剔除其中的虾、蟹类。卤虫应取自盐田,注意当天采捕,当天使用。

3.人工配合饵料 即按照不同对虾类的营养要求,把多种单一的饵料组分加以混合调配,加工造型,而制成的饵料。

配合饵料是半精养对虾的主要饵料之一,在对虾精养池中,除了养殖初期利用部分基础饵料外,几乎全部使用优质配合饵料。

(1)配合饵料的优点

①原料来源广泛;

②营养成分合理,可发挥各原料组分间互利、互补作用,避免了营养上的片面性;

③投喂简单,饵料形态和大小适合对虾摄食;

④可根据需要掺入营养添加成分和药物,以增强对虾的体质及抗病力;

⑤由于采取一定的加工工艺或加入黏合剂,使饵料在水中稳定,减少了干品饵料的溶散、损失和对水质的污染;

⑥便于保存和运输;

⑦少受自然条件限制,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

(2)配合饵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和选料 应根据鱼虾类的生理需要,首先确定拟配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各原料组分的营养组成(配饵常用原料营养成分见表2-5)、来源和成本,以确定饵料原料和计算各原料间的比例关系。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首先确定饵料的主要成分,再考虑添加各种必须的辅助成分。一般采用的原料种类适当多些,以保证营养成分的全面和平衡。配合饵料的营养成分及相应的原料选择为:

表2-5 对虾配合饵料常用原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干品)

①蛋白质 蛋白质是对虾生长发育的最主要营养成分。一般情况下,饵料中蛋白质含量高,对虾生长快。不同的对虾种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并非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等要求较高,而斑节对虾、南北白对虾、刀额新对虾类、罗氏沼虾等要求量较低(表2-6)。而同一种对虾,仔虾、幼虾期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

表2-6 不同养殖虾种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

对虾除了需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外,氨基酸的种类和组成对于对虾的生长更为重要。对虾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即色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不仅各种必需氨基酸应该俱全,而且各种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也很重要,所谓氨基酸平衡,就是指配合饵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等于虾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实际上这种平衡是很难达到的。但要通过合理选料和调配,力求接近。

鉴于上述情况,饵料中应选择蛋白含量较高,并含有对虾必需氨基酸的廉价原料。在动物性饵料中,贻贝、鱿鱼、肌蛤、蛤仔等蛋白质含量高,而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与对虾很接近,可作为饵料的主要蛋白源,或作为调节氨基酸比例的成分;鱼类因为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的含量较低,与对虾体内含量不符,若以其作为主要蛋白源,必须以上述原料调节氨基酸的平衡。在植物性饵料中,黄豆、豆饼、花生饼等,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尤其是黄豆及其饼粕,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接近于对虾必需氨基酸,也是理想的配合饵料蛋白源。此外,饲料酵母已作为理想蛋白源,逐渐被采用。

②脂肪 脂肪是供生命活动的最好能源,还可提供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以保证对虾的正常代谢。脂肪在配饵中所占比例不宜太大,养成期饵料中,一般粗脂肪含量为6%~7%,在动物组分及油粕类加入后,一般都能满足,但在粗脂肪中,应注意鱼油的含量(应达2%),因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对虾十分重要。脂肪极易氧化,而氧化生成物对对虾有毒性,所以原料中绝不能掺入已氧化的脂肪类物质。

③糖类 糖类可供给热量,但对虾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较差。配饵中适量加入一些淀粉和纤维素,对促进对虾生长是有益的。从研究结果看,糖类中以淀粉(小麦粉、甘薯粉、玉米粉)的饵料效率较高,其次为蔗糖,而葡萄糖效果最差,后者不宜作为对虾的配饵成分。由于一般配方中有适量麸皮、面粉等,经淀粉酶作用,已有足够糖类供对虾需要,故不必另外添加。饵料中添加葡聚糖、肽聚糖等糖类免疫剂可提高对虾的抗病毒能力,尤其是早期预防,作用明显。

④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类分子量较低的活性物质,是辅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虾体的代谢。一般配饵中,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为0.3%。维生素B类,加配1%~5%的米糠、麸皮或酵母等即可保证。因维生素在饵料加工过程中容易受热破坏,故以维生素复合剂的形式加入,效果较好。目前较稳定的维生素产品也较多,以包膜维生素C和维生素C磷酸酯或硫酸酯等为多见。美国研制生产的多聚磷态维生素C(LAPP)稳定性好,可加0.4%。配制高效全营养饵料时,一般可用1%的复合维生素。

⑤矿物质 矿物质既是构成虾体的重要成分,也是酶系统的重要催化剂。适量加入,可促进生长,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矿物质中以钙、磷最为重要。试验表明,对虾能直接利用海水中的钙。在饵料中适量添加一些磷和钾,可改进饵料效果。配合饵料中矿物质比例以5%左右为好,其中钙磷比1∶1.7(Ca:1%~1.5%;P:1.7%~2.5%)为宜。

(3)饵料添加剂 指为了补充饵料的营养成分,改善饵料质量,提高饵料饲喂效率,防止对虾疾病而加入配合饵料中的用量较少的产品,是全价配合饵料的精华。对虾配合饵料制作中常加入的添加剂有:

①诱食剂 鱼粉、贝粉、蟹粉、乌贼粉、鲜蚯蚓、虾汤、特定的氨基酸、核苷酸,有机碱及植物(如紫菜、大蒜、小麦芽胚)提出液等。

②促长剂 常用的有喹乙醇(快育灵)、肌醇、三十烷醇、氨基酸衍生物、黄酸、胆碱、微量元素(如钼、钛)等。中国北方喹乙醇用的较多,用量一般为300毫克/千克饵料。而南方多用三十烷醇,用量为10毫克/千克饵料。

③酶制剂 主要是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饵料中添加酶,不仅能提高内源酶的活力,促进消化吸收,还可提高饵料的效价。

④抗氧化剂 主要用于防止饵料中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的氧化。常用的有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羧基茴香醚(BHA)、乙氧醛喹啉(山道喹,AW)及柠檬酸等。一般用量不超过0.02%。

⑤防病剂 如防细菌病的土霉素、氯霉素、多肽类抗生素、防病毒病的PVP-Ⅰ、免疫增强剂、光合细菌以及大黄、黄苓、黄柏、板蓝根等中草药。

⑥着色剂 主要是添加类胡萝卜素的色素源,如植物性着色剂绿藻粉、螺旋藻粉,玉米中所含的β-胡萝卜素等。动物性着色剂虾糠、蟹粉、甲壳素等,海虾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投喂6周后即可看到体色有所改善。

⑦微量元素 如复合剂氨基酸铜、氨基酸钴和蛋氨酸铜、蛋氨酸钴等。美国生产的多糖微量元素复合物Carbosan-Cu、 Carbosan-Co等,可提高对虾对铜和钴的消化吸收率,促进对虾生长增重,提高产量和质量。此外,对虾饵料中还需含有少量Se、Zn、Mn、Mg等。

⑧黏合剂 为了使配饵在水中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颗粒状态而不溶散,便于对虾摄食干净,以减少饵料损失,需加入一定量的黏合剂。在目前饵料生产中,饵料组分中含有10%的面粉、玉米粉、甘薯粉等淀粉质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当饵料成形后,以蒸气加热,促使其糊化,既作为糖源,又起到黏合作用。将鲜鱼、贝类等磨成浆液,混合于饵料中,既作为蛋白源,又起黏合作用。此外,褐藻胶、聚乙烯醇、鱼皮胶、面筋、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也是较好的饵料黏合剂。

(4)配合饵料的制作程序 配合饵料的制度程序为:

备料→烘脆→粉碎→配料→搅拌→成形造粒→烘干→破碎→分级筛选→包装贮

(5)配合饵料的质量标准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饲料加工业也发展迅速,但在市场中,众多的产品良莠不齐,如何鉴别饲料质量已成为养虾者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部制订出对虾配合饲料部优产品指标,其中产品的技术指标分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卫生指标)等三项。

①感官指标 色泽一致,表面光滑,无发霉、变质、结块,无异味。

②理化指标 原料粉碎粒度全部通过0.425毫米标准筛(40目),80%以上通过0.250毫米标准筛(60目);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10%;水中稳定性,在海水中浸泡2小时,粉化率≤10%;浸液测试,pH6.5~8.5;水分≤11%;粗蛋白质≥38%;粗脂肪4.0%~7.0%;纤维≤5.0%;灰分≤16%;砂分≤3.0%;尿素≤0.01%。

③安全性指标 黄曲霉素≤20毫克/千克;总汞≤0.1毫克/千克;总砷≤2.0毫克/千克;霉菌≤4×104个/克。

(二)饵料系数与投饵系数 饵料系数是养虾生产中衡量饵料质量和饲喂效果的一个常用指标,即某种饵料的饵料系数,指对虾每增重1千克,所需投喂该种饵料的千克数。即总摄食量与鱼虾所增加的体重之比。但在实际养虾生产中,饵料系数常指总投饵量与对虾总收获量之比,其含义已与前者不同,不仅取决于饵料的质量、鱼虾的遗传性和生理状态,而且还受投饵环境、投饵技术的影响,是对虾养成管理的一个综合指标,所以又称做“投饵系数”以示区别。

在正常养殖条件下,目前半精养虾池的投饵系数,一般应在2.5~4之间,而以高效配合饵料为主体的精养对虾池,投饵系数可达2.5以下,有的甚至达1.5以下。

为了便于计算投饵系数和确定投饵量,各种饵料应有统一的折算标准。目前多以配合饵料为标准饵料。其他饵料的折算比例为:蓝蛤、短齿蛤、螺为6∶1;蛤仔、四角蛤、鸭嘴蛤为8∶1;贻贝、河蚬、螺蛳为12∶1;花生饼、豆饼为1∶1;鲜杂鱼虾、鲜卤虫等为3∶1。

(三)投饵量的确定 对虾的投饵量的主要依据应是摄食量。而摄食量每天都在变化,理论上应是随对虾体长、体重的日增而逐日增加。然而在养殖条件下,实际的摄食量受制于多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天气、水温、水质以及对虾本身的生理因素如蜕壳、疾病等。而投饵量又受到虾池内基础饵料状况和对虾群体数量测量准确度的干扰。因此,确定投饵量是一个极其复杂、技术性很高、对养殖效率影响重大的工作。

从实际生产情况看,投饵量的确定先是依实验条件下所求得的不同体长(或体重)对虾组对各种饵料的日摄食量为主要依据,再根据大量的生产实际,求出各种对虾的日投饵量,列出投饵表,以供参考(表2-7、表2-8和表2-9)。

表2-7 中国对虾日投饵量参考表(配饵)

表2-8 日本对虾的日投饵率(配饵)

表2-9 斑节对虾日投配合饲料量

在实际投饵中,应根据对虾的实际摄食状况(如胃饱满度、活动和生长状况等)和对虾的存池数量,随时予以调整。

(四)投饵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搭配投喂 多种饵料搭配投喂,或交互使用,利于营养互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2.投饵位置 投喂位置应相对固定,选择对虾经常活动处,实行定点定线投喂,不宜撒在深沟底和软泥处。还应根据季节、水温和对虾活动特点,灵活掌握投喂点。如养殖初期,对虾易分布在温度较高的浅水滩面和池周围,所以应投在这些浅水处;而炎热的盛夏和养殖晚期,对虾为避寒暑而潜游于深水,可投在环沟的两侧或深水滩面上;傍晚对虾喜欢沿池边游动,大风天则喜云集上风头,投饵时应追其行踪,使其在较短时间里将饵料吃尽。长方形池塘在进水闸一端可保留一段无饵区,以作为对虾栖息和缺氧时的避难场所。在池中央排水,池内充气的对虾精养池,饵料不应投在易污染的中央区。增氧机附近池底干净,氧气充足,对虾喜欢来这些地方摄食,所以在投饵时最好关闭增氧机。若开机投饵,饵料不要撒在增氧机处。

3.投饵时间和次数 在半精养虾池,尤其是精养虾池中,投苗后应尽早投饵,投苗后10天半月,使池内基础饵料耗尽后再投是不适宜的。从每天的投饵时间看,应根据不同种类对虾的摄食习惯,灵活掌握。对虾在仔虾和幼虾初期阶段,多数全日摄食,可均匀等量投喂。随着对虾的长大,对虾夜间摄食的习性渐趋显露,尤其是善潜砂的日本对虾,当体长达7~8厘米之后白天即不摄食,投喂可只放在夜间。其他虾类也要掌握白天少投,夜间多投。中国对虾白天可投饵料总量的40%,夜间为60%。斑节对虾白天35%,夜间65%左右。多数种对虾日落前后摄食强度较大。所以投饵量应相应加大。

每天的投喂次数,应根据养殖集约化程度和饵料的种类,灵活掌握。活饵的投喂次数可少些,配合饵料应多些。总的原则为次多量少,一般每天不得少于4~6次。

4.为了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可在虾池内设几个投饵盘,放入饵料,以观察对虾的嗜食性和饵料余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