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环境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81页(7276字)

(一)附着型贝类

1.扇贝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栉孔扇贝自然分布于辽宁省的大连和山东省的青岛、东楮岛、俚岛、成山头、烟台、长岛等地沿海。它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水深10~30米的岩礁或有贝壳砂砾的硬质海底,用足丝附着在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在自然海区,岩礁是它附着生长的较好底质,大型砂砾底质也能很好地附着。

华贵栉孔扇贝属暖水性贝类,在中国分布于南海,自低潮线至深海都有分布,但多生活在水深2~4米、有岩礁或砾石的砂质浅海底。

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浅海或内湾的泥砂底质中,为当地的一种天然捕捞对象。由于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2年12月将海湾扇贝引种到我国,目前已在辽宁、山东、河北、浙江、海南等地开展了人工养殖。

虾夷扇贝属狭温冷水性贝类,原产于日本北海道,是当地进行增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由于其适温范围较狭窄,引进我国后,现主要在辽宁、山东等省的部分海区进行养殖。

2.扇贝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栉孔扇贝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水温在15~25℃时生长良好,在水温-1.5℃,水表面结成一层薄冰时也能生存,但在4℃以下,贝壳几乎不能生长,较高的温度如25℃以上,生长也受影响。在-2℃以下的低温或在35℃以上的高温下,则导致死亡。栉孔扇贝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9~38,而以22~34为最适。因此,栉孔扇贝分布在盐度较高,无淡水注入的海区。

海湾扇贝的生存水温为2~34℃。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试验,引种到我国后在本地出生的海湾扇贝成贝,当水温降至3℃以下时,全部闭壳,不分泌足丝;在-1℃的条件下,48小时后仍全部成活,72小时后的成活率为75%。在32℃的条件下(不投饵),9天内生活正常,对刺激反应灵敏,能游动;第十天后,多数不分泌足丝,壳口大张,反应迟钝。海湾扇贝的生长水温为5~30℃。水温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上生长良好,18~28℃生长最快,25℃时,壳高月增长可达1.6厘米。

海湾扇贝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1厘米的稚贝在盐度为16~42的范围内,仍能生长,生长最适盐度为25~34。3毫米左右的幼贝在21~41的盐度范围内,144小时存活率为100%。成贝的耐盐范围为16~43,生长适宜盐度为21~35。

虾夷扇贝的生长适温范围为5~20℃,10~15℃为最适生长水温,低于5℃生长缓慢,低温0℃附近,运动极度降低直至停滞,水温高于23℃时生活能力减弱。虾夷扇贝的成贝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窄,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33。但稚贝生活的临界盐度为11.5;在40.7的高盐海水中,稚贝鳃纤毛运动仍然正常。

华贵栉孔扇贝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0~30℃,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3~28℃,生长最适水温为20~25℃。华贵栉孔扇贝对低盐度海水的适应能力差,盐度低于22℃时,仅能存活1天。

3.贻贝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贻贝科的种类分布广泛,无论在寒带、温带或热带海域中都有分布。贻贝是高纬度冷水性种类,分布于自丹麦至西班牙的所有大西洋沿岸国家及美国、太平洋和日本的本洲、四国以及朝鲜的咸镜南道;在中国只分部于黄海、渤海。贻贝南移后,在东海和南海也能生长发育。

贻贝科的种类,其垂直分布各不相同,一般自高潮线附近直到水深100米的海区都有分布。贻贝以低潮线以下、水深2米附近较多,翡翠贻贝分布于低潮线以下至8米左右水深处。

贻贝是用足丝进行附着生活的,其天然栖息的场所都有便于附着的物体,浅海中较硬的固体物都是贻贝良好的附着基。稚贝多附着在丝状物和丝状藻体上,幼贝和成贝主要附着在低潮区以下的岩礁和砾石上。贻贝还常大量附着在码头、堤坝、船底和岸边工厂进排水管中,对船舶航行和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贻贝养殖也正是利用它的附着特点,在海中投放附着器采集大量贝苗,进行养殖。

4.贻贝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不同种类的贻贝,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不同。贻贝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很强,生长的适宜水温是5~23℃,最适水温为10~20℃。翡翠贻贝适温范围为11~33℃,在20~30℃生长最好。

贻贝能在盐度18~32的海水中生活,最适盐度是30,盐度还影响贻贝足丝的分泌,如翡翠贻贝足丝分泌的适盐范围为9.2~34,以14.5~29时为最适宜。

贻贝对水质的抗污染能力很强,在渔港、码头等油污脏物较多的环境下,仍能较好地生长,甚至在海水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氨氮含量高于400毫克/米3的恶劣条件下,仍能短时期生活,贻贝这一特点,为人工养殖带来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还可利用贻贝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把贻贝作为监测海洋污染的指标生物。但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污染物质的贻贝被人食用后,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5.氏珠母贝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整个珠母贝科的种类均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利用足丝附着在岩礁、珊瑚、砂或砾石上生活。泥质底的海区,因缺乏附着基质,珠母贝则难以生存。

马氏珠母贝的垂直分布一般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0米处。在风浪较大、底质不稳定的海区,多栖息于深水区。反之,在风浪较小、底质较为稳定的海区则多栖息在浅水区。幼贝在水深3米处栖息密度最大,5米以下极为少见,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向深水处移动;成贝多生活在水深5~7米或更深的水层,在流速大、透明度较大的海区分布较多。

6.马氏珠母贝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马氏珠母贝为温水性贝类。正常生活的适温范围为15~28℃,最适水温为23~25℃。据报道,当水温降到13℃时代谢机能降低,至10℃时贝壳几乎完全停止活动,6~8℃时持续1天就会引起大量死亡。水温高至36~38℃时,持续22小时就能致死。

马氏珠母贝是一种外海性的贝类。适盐范围偏高,一般以19~37为宜,最适盐度为26~33。马氏珠母贝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39时还能存活,到了42时才呈昏迷状态,但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差。

(二)固着型贝类

1.牡蛎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牡蛎的种类很多,分布范围广泛,除了寒带的某些海区之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均有分布。

牡蛎的水平分布主要取决于其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的褶牡蛎,分布区域从热带性气候的印度洋一直延伸到亚寒带气候的日本海北部,且多生活在盐度多变的潮间带。近江牡蛎在我国北起黄海的鸭绿江口附近、南至海南岛的东南沿海均有分布,但它仅栖息在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大连湾牡蛎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范围较窄,只分布于黄渤海一带,生活在远离河口的高盐度海区。

牡蛎的垂直分布也随种类的不同而异,如褶牡蛎生活在潮间带,长牡蛎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浅海。大连湾牡蛎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多处均有分布。

2.牡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1)对温度的适应 我国沿海近岸水温差别悬殊,北部海区冬季常有冰冻,水温很低,而南方海区夏季潮间带水浅的地方,水温可达40℃左右,水温的差别很大,但都有牡蛎的分布。

除了一些热带、亚热带性的种类之外,一般的低温对于养殖的种类几乎不会引起死亡。如大连湾牡蛎受冰冻之后,也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过高的温度能引起牡蛎的死亡,如福建、广东沿海潮间带养殖的牡蛎,特别是小个体的,常因夏季水温过高而致死。

牡蛎对温度的适应性与其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便是同一种牡蛎,生活在南方的,对高温的适应性就较强,对低温的适应性就差些;而生活在北方的则相反。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都是广温性种类,在-3~32℃的范围内都能存活。长牡蛎生长的适宜水温是5~28℃。

(2)对盐度的适应 各种牡蛎对盐度的不同适应性,是决定牡蛎的水平分布和选择养殖场地的主要条件之一。如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生活的盐度范围很广泛,前者可以在盐度10~37、后者可以在盐度10~30的海区栖息。长牡蛎在盐度6.5以下时,能忍受40小时,对其生长最适盐度范围是20~31。大连湾牡蛎一般栖息在低潮线以下,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窄,一般为25~34的高盐度海区。褶牡蛎分布在环境变化很大的潮间带,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内湾与近海均有分布。

选择牡蛎养殖场地时,应根据具体种类对盐度的适应性而定,一般来说近江牡蛎的养殖场地应在河口附近,而大连湾牡蛎的养殖场地,则应选择在远离河口处。

(三)埋栖型贝类

1.蚶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泥蚶是亚热带、温带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沿岸的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及我国。在我国分布于山东南部、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泥蚶一般栖息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河口或浅海区域的风浪较小、水流畅通的软泥滩涂上。它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多生活在表层下1~2毫米的泥中,成贝生活在1~3厘米深处。

泥蚶大多分布在中、低潮区,尤以中低潮区交界处数最量多。如山东省乳山湾泥蚶的自然分布,在低潮线以上600米内的低、中潮区滩面上,分布量占总分布量的80%~90%。泥蚶生活的底质多为软泥底质,而在混有少量细砂的泥砂底质中也有泥蚶分布,这与泥蚶摄食的底栖硅藻有关,因为在软泥滩上底栖硅藻生物量比泥砂滩上要大得多。

魁蚶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在中国黄渤海及东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海北部较多。栖息环境多为3~50米水深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魁蚶足丝强韧,多附着在石砾或贝壳上。无水管,潜居后仅有后端部分露出滩面。

2.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泥蚶是一种广温性贝类,其生存水温为-2.5~40℃。对山东乳山湾2~3龄的泥蚶耐低温能力的实验表明,在水温8℃以下,泥蚶失去爬行和挖掘能力。6℃以下,仅能间断地微微张开贝壳。3℃以下紧闭双壳,停止摄食。-2~3℃以下出现冻伤,软体部变黑,鳃及外套膜边缘出现血斑或破裂而逐渐死亡;冻伤轻者,温度回升后也引起组织溃烂。-12℃时1昼夜即冻死。泥蚶的耐温上限,在水温35℃时仍能正常生活,在水温38.5℃时蚶苗引起死亡,成蚶未出现死亡。在40℃海水中,成蚶出现麻痹状态,闭壳肌松弛,两壳不能关闭。在水温42℃时,4小时内死亡率达95%。43℃时,4小时内全部死亡。

泥蚶成贝的生长适宜水温是15~30℃。壳长5毫米以下的蚶苗,生长适宜水温是23~28℃,其月增长可达1.2~1.4毫米。

泥蚶是广盐性贝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成蚶在盐度为10.4~32.5的海水中均能生活,特别是在盐度为20~26.2的海区,更适宜泥蚶的繁殖和生长。蚶苗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是17~29,对其生长最适宜的盐度范围是21~25.5。

泥蚶的露空能力比较强,据实验,将成蚶装在麻袋中,在气温18~24℃的条件下,8天后才开始死亡;在11~13℃条件下,可存活15天。壳长10毫米左右的蚶苗在11℃气温条件下,可存活7~8天。

魁蚶为冷水性贝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泥蚶狭窄,为5~25℃。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是26~32。

3.帘蛤类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菲律宾蛤仔的分布广泛,在我国北起辽宁的大连湾、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都有分布。杂色蛤仔仅分布于福建平潭以南沿海。菲律宾蛤仔喜栖息在有淡水流入、风平浪静的内湾,其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10米水深的海底均有。

蛤仔栖息的底质一般为砂砾或砂泥底(含砂量70%~80%为宜),在含砂量10%~50%的泥砂滩涂上也能生活,但在浮泥多、底质不稳定的滩涂,蛤仔则难以长期生存。

文蛤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沿海。文蛤喜栖息在河口附近的砂质滩涂上,如我国辽河口附近的营口海区、黄河口附近的莱州湾海区、长江口附近的吕四近海都有大量分布。此外,我国沿海的一些内湾河口附近几乎均有文蛤分布。文蛤分布的滩涂多为平坦的砂质滩涂,含砂率为50%~90%,其中以60%~80%最好。幼贝通常分布在高潮区下部,随着生长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则分布于中潮区下部至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

缢蛏在我国从辽宁到广西沿海都有分布,其中以福建、浙江沿海分布最多。缢蛏生活在风浪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滩涂,其栖息底质为软泥底或泥砂底。成贝多分布在中、低潮区,幼贝多分布在中潮区和高潮区下部。

4.帘蛤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菲律宾蛤仔为广温性贝类,其生存水温为-3~43℃,生长适宜水温为5~35℃,生长最适宜水温为18~30℃。水温在37.5℃、40℃、42℃、44℃时的成活时间分别为10.4小时、5.3小时、1.5小时和0.6小时。当水温升到44℃时,其死亡率达50%,45℃时蛤仔全部死亡。在-2~3℃,经3周,死亡率为10%。

菲律宾蛤仔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0~35,最适盐度为19~26。据试验,菲律宾蛤仔对高盐度海水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对低盐度海水的适应能力较弱。盐度在37时,只有少数死亡;盐度在7以下,蛤仔成贝经66小时后开始陆续死亡,71小时则完全死亡。在自然海区中、不论是苗区或是养殖区,都发生过因洪水导致盐度过低、造成蛤仔大量死亡的情况。

文蛤为广温性贝类,其生存水温为-5.5~30℃,生长最适宜水温为15~25℃。文蛤大多分布在河口和内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8~32。在盐度过低或变化很大的河口内湾,则没有文蛤分布。文蛤在淡水渗入砂层过多时,则会钻出砂面。

缢蛏为广温性贝类,其生存水温为-3~39℃,正常生活水温为8~30℃,生长最适宜水温为15~25℃。缢蛏正常生长、繁殖的盐度范围为7~30,最适盐度为10~26,幼虫在3的低盐度海水中可存活10天。

(四)匍匐型贝类

1.鲍的分布与生活环境 我国南、北沿海分布有7种鲍,其中主要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两种。皱纹盘鲍产于黄海、渤海,分布于辽宁、山东沿海,它的产量最大,约占我国鲍总产量的70%以上,是我国鲍的优势种。杂色鲍分布于福建、台湾沿海,是东南海的重要种。鲍的垂直分布根据种类而不同,通常自低潮线以下至40米以内水深处均有分布。皱纹盘鲍分布在1~20米水深处,20米以上的水深处较少见;杂色鲍分布以3~10米较多。

鲍喜栖息于周围海藻茂盛、水质清晰、水流畅通的岩礁裂缝、石棚穴洞等场所。鲍常群聚在不易被阳光直射和背风、背流的阴暗处隐匿,常腹足面向上吸附。岩礁洞穴的地形地势越复杂,栖息的鲍就越多。鲍有时生活在露天海底,杂藻丛中和海藻根基处,在石下缝隙、石头背阴面或侧面也常有鲍生活。在鲍的生活海区,虾蟹类、底栖类、杂藻类、海参、海星、海胆类、螺类等较多。

2.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皱纹盘鲍为狭温性贝类,对低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皱纹盘鲍在水温0℃附近仍能生存,30℃以上则引起死亡;水温7℃以下摄食逐渐减少,5~10℃时几乎不生长,10~23℃范围内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15~20℃时生长最快。杂色鲍在水温10~28℃范围内,生活正常。

鲍是狭盐性贝类,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在盐度28~34时都能正常生活,25以下生活不正常,20以下开始死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