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直接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74页(3960字)

我国沿海各地牡蛎养成的方法很多,但根据采苗与养成的关系,基本可以分为直接养殖与分苗养殖两大类型。所谓直接养殖,是指将海区半人工采苗获得的蛎苗,留在采苗器上,采苗器继续作为养成器,直接进入养成阶段,直至收获。所谓分苗养殖,是指将半人工采苗或人工育苗获得的蛎苗,从采苗器上剥离下来或经过重新分苗,再进行养成。

我国传统的牡蛎养殖如投石养殖、桥石养殖、立桩养殖、插竹养殖等,都属于直接养殖。这些养殖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采苗器兼作养成器,固着的蛎苗在采苗器上原地生长,直至收获。由于自然海区蛎苗固着密度不同,采苗密度大的,养成后虽然产量较高些,但牡蛎生长慢,个体小;采苗密度小的,养成后产量低。因此,养殖密度不足或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养殖产量低而不稳是这些养殖方式的不足之处。此外,直接养殖都是在潮间带滩涂,不能充分利用浅海水域;采苗时附着的敌害生物如藤壶等难以清除,长期固着在养成器上,影响牡蛎的生长。垂下式养殖、滩涂播养等,属于分苗养殖。与直接养殖相比,这些养殖方法可以人为控制养殖密度,有效地利用养殖水域,牡蛎滤食时间长、生长快。因此,可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

(一)桥石养殖

1.采苗 采苗时在中潮区附近,将规格为1.2米×0.2米×0.05米的石板或水泥棒紧密相叠成人字形,石板或水泥棒与滩面成60°角,4~5块为一堆,几十块组成一列,堆间用若干块长约70厘米的条石或水泥棒连成一长列,列的方向和水流的方向平行。桥石采苗可减少淤泥沉积和日晒面积,增加附着阴面,提高附苗量,藤壶附着较少。但应注意,桥石采苗由于阴面附苗多,随着蛎苗的生长要经常疏苗,并对调阴阳面。

2.养成 牡蛎苗固着后1个月左右,牡蛎逐渐长大,为了不影响牡蛎的生长,必须将石块重新整理,即将18块石板组成一排,排与排之间用长约70厘米石板相连成一长列。至7~8月间,随着牡蛎的不断生长,饵料的需求量增加,应将18块石板为一组的排列法,改为6块为一组。组与组之间也用石板连成一列,组间距离约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的距离为1~2米。至9月间再将蛎石的阴面和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养至年底或翌年春季即可收获。

(二)立桩养殖 把规格为1.2米×0.2米×0.2米的条石单支垂直竖立,或者把类似规格的水泥棒4~5支为一堆竖立在中潮区附近即可采苗。石条或水泥棒的投放量约为15000只/公顷。立桩时,应将采苗器埋入滩中30~40厘米,以防倒伏。如果石条或水泥棒使用过,在每年采苗前应将附着或固着其上的其他生物清除洗刷干净。这种方式适合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等。一般蛎苗固着后原地进行养殖,直至收获。若蛎苗固着密度大,可人工疏苗除去一部分。如蛎苗固着太少,而其他生物固着太多时,则需清刷采苗器,作第二次采苗。收成时将牡蛎从石柱上铲下来运回岸上开剥。

(三)投石养殖

1.采苗 采苗器除用石块外,还可以用水泥瓦或者经水泥凝固在一起的簇状牡蛎壳。石块用量约为150~300米3/公顷,牡蛎壳用量约为120~150米3/公顷,水泥瓦用量约为45000~75000块/公顷。投放时一般是把4~6块石头堆在一起,或双石排列,每列之间距离70~100厘米。簇状牡蛎壳排列与石块相似。水泥瓦可以搭成屋状堆放,也称“蛎屋”,以尽量增加阴面,提高附苗量。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都可用投石采苗并直接养成。应当注意的是,底质较软的软泥滩不适宜投石采苗。

2.养成管理

(1)移植 有些地区采到苗后,养殖到翌年3~4月必须搬移到水位较深、盐度较高的海区养殖。因为采苗区的环境变化大,特别是在雨季,盐度下降会造成牡蛎的死亡,因此在4~5月前要进行移植。对那些即可采苗又能养成的场地,就不需要移植。

(2)采苗器移位 为了防止采苗器下沉或避免淤泥沉积,影响牡蛎的生长,就必须移动采苗器。采苗器的移动次数视底质软硬和下沉程度而定。一般每年2~3次,时间在4~5月、7~8月、9~10月。具体做法是:干潮后下滩,把采苗器搬起后移放一边,重新排列成行,保持原来的行距。

(3)育肥 牡蛎经过1~2年养殖后,随着牡蛎的生长,饵料需求量逐渐增加,浅滩场地已不能满足牡蛎生长需要。为了加快牡蛎的生长和增重,在9月以后把牡蛎移至深水或靠近河口饵料丰富的海区养殖,称为育肥,这是增产的措施之一。

(四)插竹养殖

1.插竹方式 这是福建褶牡蛎采苗与养殖的一种普遍方法,插竹有3种方式。

(1)插排 以2~4只蛎竹为1束,蛎竹距离约10厘米,并排直插,每150只为1排,排长5~7米,排间距离为2米左右。

(2)插节 每排插竹100~120只,断续插成数节,使潮流畅通,不易淤积浮泥。

(3)插堆 以20多只竹为一堆,插成圆锥形,堆底宽0.5~0.7米,5~6堆组成1排。堆间相距数10厘米到1米不等,排与排相距为2米。

以上三种插法依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采用。对小蛎竹或旧蛎竹容易折断采用插堆;水流缓慢的采用插节;水流畅通的采用插排。

2.采苗 采苗时将已处理好的蛎竹以5~10只为一束插成锥形,约50~80束相连成一排,长约4~5米,排间距离约1米。也有密插和斜插的,每排插竹200~300只,一般可插蛎竹15万~45万只/公顷。竹子插入滩涂的深度约30厘米左右。采苗时应根据蛎苗固着情况,定期转换蛎竹的阴面与阳面,使蛎苗固着均匀,同时还可使蛎苗免受强光直射,能提高采苗量和成活率。

3.养成管理 插竹养殖在采苗之后至移殖养成之前,应调整养殖密度1~2次。分殖时将原来斜插的蛎竹改成直插,并疏散蛎竹的密度,分殖的作用除了扩大牡蛎生活空间促进生长外,还可以减少蛎苗脱落,是增产的重要措施。至翌年2~3月,将蛎竹移至较高潮区寄养。寄养的目的是使蛎苗经受锻炼,经过寄养的蛎苗到8月中旬以后移至低潮区养成时生长更快,也是增产的重要措施。

插竹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及时将被风浪冲击而折断或倒伏的蛎竹,重新插好,以防被潮水冲跑或被泥砂埋没,除去蛎竹两侧淤积的泥土。

(五)牡蛎的收获 牡蛎经养成达到一定的商品规格后,即可收获。褶牡蛎一般1龄就可收获。长牡蛎一般需15~18个月即可收获。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在饵料充足、水流畅通的海区,生长较快,一般2龄左右就能达到商品规格,即可收获。

1.收获季节 牡蛎是在软体部最肥满时收获,另外还要考虑便于作业、储藏及运输等。牡蛎在夏季虽然也较肥满,但味道较差。另外因夏季气温高、不便于储藏和运输,所以夏季不适宜收获。北方滩涂播养牡蛎,因冬季寒冷不便于下滩作业,一般在11~12月收获。南方收获牡蛎的季节,大多在蛎肉最肥满的冬季12月至翌年4月。

2.收获方法 潮间带浅滩场地养殖的牡蛎,一般采用干潮收获法。退潮滩涂干露后,收获人员带蛎铲等工具下滩,直接把牡蛎从养成器上铲下来,然后运到岸上开壳。滩涂播养的牡蛎,一般用蛎子网在滩面耙取收获,蛎子网的网口用铁架制成,网前有6~8个铁齿,在拖网的同时用钢丝耙将牡蛎耙入网内。

3.加工 牡蛎肉除鲜食外,有很多加工方法,如冷冻、制罐头、鲜干、熟干、盐渍及提炼蚝油等,目前中国牡蛎加工主要是冷冻,炼制蚝油,以及制成各种营养食品。

冷冻蛎肉是将剥出的新鲜蛎肉放入海水(蛎肉重量与海水重量之比为1∶10)中洗涤2遍,以去除污物杂质;再用淡水漂洗一遍,然后放在塑料筛中控水5~10分钟;将蛎肉按规格称重后倒入铺有塑料薄膜的铁盘内,放入-24℃的冷藏库内贮藏。

炼制蚝油是把蛎肉渗出液和煮过蛎肉的汤汁,经沉淀过滤,加热浓缩而成。加工时首先将蛎汤置于容器内静置沉淀,除去杂质,再用筛网过滤。将过滤后的蛎汤倒入用油抹过的铁锅内,均匀加热,使其水分蒸发,边蒸发边加新汤,加完为止。此后浓度增大,加热温度适当降低,保持在95℃左右,同时注意搅拌,防止蛎油黏底烧焦。以后温度逐渐下降到60℃。经8~10小时浓缩,汤汁变为棕黄色、液面出现黏状波纹即可。起锅前加入1%的糖浆调色,并加入2%水杨酸作为防腐剂,然后再煮沸,即成为味道鲜美的蚝油。据测定,蚝油含蛋白质10%、脂肪1%、糖类7%、灰分18%、盐分14%、水分50%,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调味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