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缩叶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4页(1670字)

桃缩叶病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湖南、江苏、浙江等桃产区均有分布,以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桃树早春发病后,引起初夏的早期落叶,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第二年的花芽形成。如连年严重落叶,则树势衰弱,导致过早衰亡。

【症状】: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桃树幼嫩部分,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为害花、嫩梢和幼果。春季嫩梢刚从芽鳞抽出时就出现卷曲状,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开展,卷曲皱缩程度也随之加剧,叶片增厚变脆,并呈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变形,枝梢枯死。春末夏初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焦枯脱落。叶片脱落后,腋芽常萌发抽出新梢,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较正常的枝条节间短,而且稍微粗肿,其上叶片常丛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和果实受害后,多半脱落,花瓣肥大变长,病果畸形,果面常龟裂。

【病原】:

Taphrina deformans(Berk)Tu1.,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裸露无包被,排列成层,生于叶片角质层下;子囊圆筒形,上宽下窄,顶端平削,无色,大小为16.2~40.5微米×5.4~8.1微米;子囊下部有足胞,圆筒形,无色;子囊内含有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细胞,椭圆形或圆形,直径为1.9~5.4微米(图3-3)。子囊孢子还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芽殖,产生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分为薄壁与厚壁两种,薄壁芽孢子能直接再芽殖,而厚壁芽孢子能抵抗不良环境,作为休眠体。子囊孢子芽殖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0℃。侵染最适温度为10~16℃。桃缩叶病菌除为害桃外,还可为害油桃、扁桃和蟠桃等。

图3-3 桃缩叶病菌子囊及子囊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壁芽殖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越冬,亦可在枝干的树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当桃芽萌发时,芽孢子萌发,由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嫩叶(成熟组织不受侵害)。在幼叶展开前由叶背侵入。展叶后可从叶正面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表皮细胞下及栅栏组织细胞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叶片由于生长不均而发生皱缩并变红。初夏形成子囊层、子囊孢子和芽孢子,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条件适宜时继续芽殖,但由于夏季温度高,不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为害不显着,因此病菌一般没有再次侵染。

桃缩叶病的发生与早春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早春低温多雨的地区,如滨湖及海边地区,桃缩叶病发生较重;早春温暖干旱则发病较轻。如早春桃芽萌发时,气温低(10~16℃)、持续时间长、湿度大,桃树发病重;温度在21℃以上,病害停止发展。病害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份气温升高,病害减轻渐趋停止。品种间发病存在差异,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毛桃一般比优良品种更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在刚发现病叶,但又未形成白粉状物之前,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发病较重的桃树,由于叶片大量焦枯和脱落,要及时增施肥料,加强培育管理,促使树势恢复,以免影响当年和第二年的产量。

(2)药剂防治 桃缩叶病菌自当年夏季到第二年早春桃树萌芽展叶前营芽殖生活,不侵入寄主,所以药剂防治桃缩叶病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要掌握好用药时间,过早过晚效果都不好。在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药最为合适,常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200~300倍液,消灭树上的越冬病菌,但要注意用药周到细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