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野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12页(1254字)
桃蛀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螟、桃蠹螟,此虫在我国分布广,发生普遍,食性杂。为害多种果树,主要有桃、李、杏、板栗、樱桃、葡萄、苹果和梨等,其中以桃、山楂、板栗和石榴较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全身橙黄色,胸部、腹部和翅上散生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雄蛾腹末有黑色毛丛。
卵:椭圆形,0.6毫米。刚产的卵呈乳白色,渐变红褐色。
幼虫:老龄幼虫长21毫米左右,体背面红褐色。头、前胸背板均褐色。体各节有深褐色毛片。
蛹:长13毫米左右,褐色。腹部背面第五至第七节前缘有横列突起线,其上生有1排小刺。臀棘6个,钩状。
茧:丝质,椭圆形,茧外附有碎物。
【发生规律】:
在山东地区一年发生3代;陕西关中为3~4代,均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越冬场所比较复杂,多在果园树干粗糙皮缝里、土石块缝内、梯田壁缝隙中,另外在玉米、高粱茎秆、葵花盘里也有分布。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出成虫。
成虫发生期:山东地区,越冬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6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陕西地区越冬代和第一代分别于5月和7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二代8月上中旬,第三代9月上中旬出现。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成虫糖醋液和黑光灯趋性强。第一代卵多散产于桃、李、杏果实上,特别是一些早熟品种容易受害。成虫产卵对果实成熟度有一定选择性,早熟品种着卵早,晚熟品种比中熟品种着卵多,经1周左右孵化成幼虫,并从果实肩部或胴部蛀入果内为害,15~20天后,幼虫老熟,在果内或果与果、果与枝相接处化蛹,经8天左右羽化为成虫,此代成虫主要为害桃果。第二代则转移到栗、柿等寄主上产卵。各虫态发育历期,由北往南逐渐缩短,卵期6~8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7~10天,完成1代需30多天。在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玉米、向日葵等残体,春季于成虫羽化前刮除树皮缝中的越冬幼虫。
(2)果实套袋,防止成虫在果实上产卵(方法同苹果)。套袋前,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喷施1次杀虫剂。
(3)及时摘除虫果。
(4)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5)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喷布阿维菌素、速灭杀丁等化学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