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

出处:按学科分类—生物科学 农业出版社《植物细胞培养手册》第59页(2492字)

细胞培养中能够产生体细胞胚,使得那些较难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植物有了新的途径。一个明显优点是:体细胞胚是一种具有根尖、芽尖的两极结构物,它是为发育成植株所必需的二种分生组织。在器官发生上,根与叶的发育经常是相互排斥的,所以为了获得完整再生植株,培养过程中变换培养基是需要的。但细胞或者组织的转移相当耗费人力、物力,并且增加污染机率,所以胚胎发生途径无疑是一种相当有吸引力的植株再生途径。

适宜的胚胎发生培养能够使得每个培养瓶内产生大量的胚,相反,通过器官发生途径随机地再生复合芽的数量就很少。当胚生长在液体培养基内,例如悬浮培养,胚经常呈相互分开状态,各自自由地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这样就省去了用手工去分离它们,大量的胚能够容易地移入合适的容器中,在这种容器中进行再生植株的过程。因此体细胞胚的悬浮培养可以机械化,流水作业已被推荐用于从培养瓶到大田大批量地培养体细胞胚的方法。

胚是一种具有天然持续萌发特性的器官,大部分胚有一种典型的休眠性。如果打破体细胞胚的休眠,则这些胚就能够发育成具有拟种皮,拟种壳的人造种子,然后这些人造单元,就能够象正常种子一样发育,发育完成后,即可以将它们用于贮藏、运输、种植等用途。要想做到这一切是很令人费力的:必须生产适当基因型的体细胞胚的同步或阶段性的群体;必须建立其诱导维持生长和尔后打破惯有休眠的能力;必须发现一种供给幼小“萌发幼体”发育,而又不助长微生物生长,至今仍是一个迷人而有潜在价值的展望。

体细胞胚具有作为胚所具备的先天习性,这种习性对于长期贮藏,即作为种质库存资源保存是很有用处的。在诱导休眠、人造种子、冷贮藏、干燥贮藏、降温保存等几个方面可有效地利用体细胞胚。

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生物合成潜能一直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一般说来,在愈伤组织或是悬浮培养物中的活跃分裂态的细胞不会产生一种在成熟、停止分裂的分化态细胞中发现的化学物质。然而,最近几年通过选择技术已经分离出可以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活跃分裂态细胞。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也许能成为又一条生产重要化学物质的途径,例如A1-Abta等(1979)论证芹菜组织中味料化合物不存在于未分化的愈伤组织中,但是,体细胞胚却能产生这种化合物,而且在增进速度最快的阶段产量愈高。成熟胚和再生植株的次生代谢物的组分基本上类似于正常植株所产生的化合物组分。体细胞胚培养也许能够成为一种通过培养获得次生产物合成的途径。

最后,虽然能产生体细胞胚的植物种类正日益增多,但是与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的数目相比较,就显得少了。一些重要的农艺、园艺植物还未获得成功,未来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要继续对那些顽固的植物种类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试验。另外还要对能够产生体细胞胚,但出现下述现象的植物种类作进一步研究:①种之间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不一样。②无性系之间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不一样。③实验之间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不一样。基本的研究须按照所能想到的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我们必须能够有效地生产体细胞胚,并且巧妙地促使它们生长,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弄清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机理和调控这个过程的因子。

自从发现第一个体细胞胚至今已有25年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却未能很好地把它用作基础研究的工具。分化细胞或其它类型的定型细胞进行胚胎发生途径这种奇特的现象,对于探索某些生长、分化、发育的基本问题无疑是极有启发性的。

在本领域内,必须通过继续研究来回答下述三方面的问题,即细胞保持和表达全能力性的能力;转变成胚性生长和胚胎发生的本质;和调节由一个小细胞球体发育成完整胚胎发生植株的有规律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Kohlenbach,H.W.1978 Comparative somatic embryogenesis.In:Frontier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T.A.Thorpe,ed.)pp.59—66.

〔2〕Raghavan,V.1976 Experimental embryogenesis in Vascular plants,Academic prees,New York.

〔3〕Sharp,W.R.,Sondahl M.R.,Caldas L.S.,and Maraffa,S.B.1980 The physiology of in vitro asexual embryogenesis.Hortic.Rev.2∶268—310.

〔4〕Street,H.E.1970 Embryogenesis and Chemically Induced Organogenesis.In∶Plant Tissue and Cell Culture: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W.R.Sharp,P.O.Larsen,E.F.Paddock.and V.Raghavan,eds)pp.127—153,Ohio Sta.te Univ.Prees,Columbus.

〔5〕Tisserat,B.,Esan,B.B.and Marashige,T.1979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angiosperms.Hortic.Rev.1∶1—7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