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页(5615字)

【释文】: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干”或“黑毛”,是黄瓜的重要病害。不同年份病害发生程度不同;同一年份,不同管理水平的大棚、温室病害发生也有轻重。一般年份可使黄瓜减产10%~20%,流行年份可减产50%以上。发病严重时,黄瓜长不到半架就拉秧。北方保护地黄瓜,每年都有因为管理不当,霜霉病发生严重,而造成毁种的。但也有栽培管理得当,病害发生轻,连年高产的典型。

1.症状识别 黄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并以功能叶受害重,偶尔也为害茎、卷须和花梗。苗期子叶很容易感病,开始子叶上出现褪绿,逐渐呈枯黄不规则的病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叶上出现浅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卷缩。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成紫至灰黑色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2.病原菌和传播途径 黄瓜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真菌(图2-3)侵染引起的。病斑上长出的灰黑色霉层就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梗。病菌的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鞭毛收缩成静孢子。静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寄主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叶片。周年种植黄瓜的地方,病菌可以周年成活。大棚、温室黄瓜霜霉病菌是露地黄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

图2-3 黄瓜霜霉病病原

1.孢子囊梗 2.孢子囊

3.发病条件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病菌形成孢子囊需要83%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孢子囊萌发芽管生长和侵入叶片,都必须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叶面始终保持干燥,孢子囊不仅不能萌发,而且2~3天后即失去活力,不能再萌发。叶片上的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塑料棚、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利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入及形成,霜霉病发生严重。温度也是影响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霜霉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5~24℃。病菌的孢子囊一般可以存活1~5天。孢子囊在10~30℃之间都能形成,以15~20℃最适宜。孢子囊在4~3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21~24℃为最适,温度10~28℃时,病菌可以侵入寄主,而以16~22℃最为适宜。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病菌的萌发和侵入,需要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有侵染水的条件下,温度是霜霉病发生迟、早、轻、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新鲜病叶上的病菌孢子,致病力最强,遇水后30~60分钟即萌发,侵染力90%左右;病叶离体5天后,病叶上孢子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侵染力下降50%以上。大棚中间窝风处先发病。棚室中前排黄瓜昼夜温差大,湿度高,结露时间长,病害较中、后排黄瓜重。北京地区春大棚黄瓜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早熟耐低温的品种病重,熟性较晚、耐热性强的品种较为抗病。

黄瓜植株对霜霉病的抵抗性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度有关。自上而下第6节叶片,含糖度大于2.8的植株不发病,小于2.2时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津春2号、津春3号、津杂2号、津杂4号、济南密刺、中农5号、中农7号、碧春、三季溢香、满园绿、鲁黄瓜4号、山东87-2、中农11号、杂黄1号等比较抗(耐)病。密刺黄瓜虽不抗病,但因其早熟,丰产性较好,在防治水平高的地方,春大棚中仍以种植长春密刺较多。

(2)生态防治 利用黄瓜与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不同,采取适合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育的措施来防治病害。根据黄瓜生理功能的特点,上午进行旺盛的同化作用,70%~80%的同化量在8~12点完成,其余的同化量在13~16点完成。16点以后至午夜前,主要生理功能是把白天的光合产物输送到果实及生长部位,下半夜则主要是呼吸消耗。光合成时要求较高的温度和充分的光照,合成物输送不需要过高温度,高温会使营养过分向果实集中而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在呼吸消耗阶段,温度要低,以减少消耗,但不能低于8℃,否则不利于黄瓜生长,甚至受冻。黄瓜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32℃,相对湿度为85%~95%,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0%~70%,光合成物输送的适温为13~16℃,相对湿度为80%~90%,抑制呼吸的适宜温度为10~12℃,相对湿度为90%~100%。

实行生态防治的大棚、温室,要求通风方便,能开能闭。通风时,要求通风面积要适当,大量通风时,通风面积占大棚棚面的10%,所以最好是采取破堂风,或带状通风。并要求大棚、温室不漏雨水。

白天上午把棚、室温度控制在28~32℃,最高温度35℃,湿度60%~70%,这样避开病菌萌发及侵入的适宜温、湿度条件,又完全符合黄瓜进行光合成的生态要求。具体做法是:日出后充分利用晨光闭棚增温,一般在晴天,日出后每小时升温6~7℃,降湿20%左右,棚室温度超过28℃时,开始通风,超过32℃,要加大通风量,温度最高不超过35℃。

下午大通风,把棚、室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60%左右。20~25℃的棚室温度,虽适于病菌萌发,但60%的湿度抑制病菌萌发,进入夜间以后,温度逐渐下降,湿度逐渐上升,湿度达到85%~90%时,叶缘开始出现水滴,超过95%湿度时,叶片上形成水膜,此时要求将温度控制在13℃以下,或降低湿度才能控制病害发生。降温还是排湿,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而定。东北5月上旬以前的自然低温阶段,使用低温限制病害比较方便,但要防止冻害和湿度上升过快,关键是日落后注意保温,使棚室温度缓慢下降,下降速度上半夜不超过2~2.5℃/小时,下半夜不超过1.5~2℃/小时为宜,温度下降慢,湿度上升也慢,棚室温度10~20℃范围内,一般温度每下降1℃,湿度上升3.5%~4.5%。当气温上升,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后,应以控制低湿为主。具体做法是:晚闭棚、室,傍晚棚、室温低于20℃以后再闭棚;放夜风,日落2小时前后,如棚室内湿度达到90%左右,即放夜风。具体放风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夜间温度决定。一般是夜间最底温度10℃时,放风1小时,低于11℃,放风2小时,低于12℃,放风3小时,13℃时整夜通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林省推广生态防治黄瓜霜霉病技术时,在温度的控制上稍偏高2~3℃。他们在黄瓜生长中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白天上午把棚室温度控制在30~35℃,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下午温度控制在22~28℃,相对湿度60%,防止湿度饱和在叶面产生水珠或水膜,效果较好。

采用膜下浇暗水,有条件的用滴灌或小喷灌。灌水一定要在晴天进行,最好在早晨,决不可在阴天或雨天灌水。要因时、因地看黄瓜对水分需求而灌水。防止灌水过勤过多。初瓜期土壤(壤土)含水量20%,盛瓜期土壤含水量25%为宜,低于以上含水量时应灌水。灌水后要立即关闭棚室门窗,让棚、室内气温提高到32℃,并持续1小时,然后大开门窗通风排湿。经过3~4小时后,如棚室温度低于25℃,就再关闭门窗提温到32℃,持续1小时后,再大通风。这样做,可减少当天晚间叶面形成水膜面积的2/3。

(3)化学防治

熏烟棚内开始发现霜霉病中心病株时,要及时用药保护。可采用45%、30%百菌清烟剂,30%百菌清发烟弹,每公顷棚、室用药3000~3750克,按4~5点均匀分布在棚室内,傍晚闭棚室后用火点燃,着烟后关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1次,视病情连续熏3~6次。熏烟法省工、省力,操作方便,防病增产效果好。据有关单位测定使用45%百菌清烟剂3750克/公顷棚熏烟,与7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比,药后1天黄瓜中百菌清残留量相当于喷雾的23.2%,3天为喷雾法的25.9%,均低于国家允许残留量1毫克/千克的极限。

喷雾 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喷洒。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00~250倍、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病菌对瑞毒霉(甲霜灵)产生抗性的菜区,可用72%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3~4次。甲霜铝铜、加瑞农可兼治细菌性病害,百菌清可兼治黄瓜白粉病、炭疽病。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喷粉(粉尘法) 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公顷棚室用药15千克,用丰收5型或10型喷粉器喷粉。从大棚、温室尽头开始,平举喷粉管,5型喷粉器每分钟摇36转左右,10型喷粉器每分钟摇52转左右,每公顷每次喷粉75~150分钟即可喷完。喷粉前把棚室棚布合上,喷药后1小时可以打开棚布,如早春或秋冬晚上喷粉,可第二天再打开棚室。视病情喷药,一般喷粉5~6次,每8~10天1次。应用粉尘剂必须注意不同天气,施药时间不同。北京市植保站试验结果表明,用5%百菌清粉尘剂防治黄瓜霜霉病,晴天施药必须在清晨或傍晚,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雨天或阴天施药,全天皆可。晴天清晨或傍晚施药,防病效果分别为95.9%及98.1%,而上午、中午、下午施药防效分别为74.0%、55.3%及68.0%;雨天清晨及傍晚施药的防效分别为92.3%、98.8%,上午、中午、下午的防效分别为95.1%、90.4%和97.6%;阴天各个时间施药的防效为95.2%~91.2%,相互间差异不大。喷粉时必须要均匀,对空喷粉,不可针对蔬菜喷粉。均匀对空喷5%百菌清粉尘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为94.3%,如针对黄瓜喷粉,防治效果仅8.3%~12.5%。此外,黄瓜各生育期都可以应用粉尘剂,而植株越大、越密,受药面积相对较大,药剂浪费较少。因此,植株较大时,用粉尘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综合效果更好。小拱棚喷药不便,可在棚外把棚膜揭起一部分,将喷粉管插入棚内,喷管左右摇摆,根据小拱棚的长短,在棚的不同部位匀开喷粉,直到全部药量喷完。

(4)高温闷棚 若病害普遍发生,可采用高温闷棚。方法是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门窗,使棚温升到45℃,持续2小时,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叶片遮挡,一般在靠近地面20厘米高度内的温度,要比生长点部位低10℃左右,因此,为了保证中下层闷杀效果,在黄瓜植株较高时,闷棚温度可适当提高,但最高不可超过48℃。闷棚前1天必须浇水,要把温度计挂在与黄瓜生长点同样高度的位置,摘掉近地面20厘米内的重病叶,植株较高时可将“龙头”向下压一些。闷棚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温逐渐下降,恢复到正常温度。

(5)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结瓜后打底叶,减少营养消耗,或在结瓜盛期即24~25片叶以后摘顶,控制营养生长,定期施速效肥,补充营养。黄瓜生长后期,植株内汁液的氮、糖含量下降时,容易促使霜霉病发生,可采用叶面喷施1%尿素和等量葡萄糖或白糖溶液。早晨喷雾,每5天1次,共喷4次,注意喷在叶的背面,可以收到较好的防病效果。定植时,每公顷施用5406菌肥1号剂37.5千克做底肥,定植缓苗后开始喷3号剂600倍液,以后每7~10天喷1次,连续3~4次,可以提高抗病性,并增加产量。增施二氧化碳对黄瓜有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增产防病、改善品质的效果。苗期和定植后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明显增产防病。苗期棚室二氧化碳的浓度要求达到600~1000毫克/千克,成株期晴天棚室保持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1500毫克/千克,阴天保持500~700毫克/千克。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在1公顷棚室内均匀挖450个直径30厘米、深20厘米的坑,铺上不漏水的塑料膜(相当30个容器)、北京地区于4月下旬至6月初,每天早晨放风闭棚后,将30~45千克浓硫酸,稀释3~4倍后,均匀放入450个坑内,再将45~90千克碳酸氢铵均匀地撒在这些坑中,闭棚2小时,中午温度高时再放风。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装管道释放二氧化碳,还可以用酒精副产品液化二氧化碳,经压缩装在钢瓶中,直接在棚室中释放。

(6)应用转光农膜盖棚室 瑞得来转光农膜(青岛新桑达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产品)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紫光,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能量转变为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的红光、橙光,具有透光、保温、防雾滴、耐老化的功能。使用这利农膜盖棚室,可收到70%以上的防治效果,并能增产。北方棚室中应用转光膜效果明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