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6页(1428字)
【释文】:
灰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各地都有分布。保护地、露地都可发生,造成果实腐烂。以春保护地发生最普遍,最严重,一般病株率20%~30%,严重时80%以上,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无收成。贮运中继续为害,造成损失比田间更大。
1.症状识别 病害主要发生在花、果实上,也为害叶和叶柄。病害多从花期开始发生。被侵染的花瓣、花萼呈浅褐色坏死腐烂,病部产生灰褐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病斑,黄褐色,具不明显轮纹。叶柄发病现浅褐色坏死斑,干缩着色的果实受害,病斑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迅速扩展,颜色加深,生出灰褐色霉层,果肉腐烂。青果受害,湿度低时干腐,成暗褐色僵果。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霉真菌侵染而致病的,和黄瓜灰霉病是同一病原菌。病原菌形态见黄瓜灰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残体内或以菌核在根茎周围土壤中越冬。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灌水、水溅传播,再侵染。病菌除侵害草莓外,还侵害黄瓜、番茄、茄子、甜(辣)椒、生菜、莴苣、落葵、白菜、萝卜、菠菜等数十种蔬菜。
3.发病条件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4~32℃,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3.7~29.5℃,在草莓果汁液中6小时萌发率98%。病菌可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果实着色后的成熟果极易发病。在相同条件下幼果发病晚,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分生孢子。叶片发病与果实上发病的程度无相关性。病果率达10%~20%时,叶片尚未见发病,草莓盛果期近地面叶片才现病斑。棚室湿度大,烂果率上升,相对湿度80%以上,病果率可达30%。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东方系统品种较欧美系统品种易感病,蔓生铺地广的品种易感病。
4.防治方法
(1)清洁棚室 冬前彻底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可压低越冬菌源减轻发病。定植前或育苗整地前,每公顷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千克,耙入土中,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灭菌。
(2)栽培防病 高垄栽培,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膜下灌水,通风等降湿措施,降低棚室相对湿度,覆盖紫外线隔断膜,可抑制菌核萌发,减轻发病。
(3)清除病残 及时清除病花、病叶、病果、置于塑料袋或其他容器内,带到棚室外销毁。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每公顷3750克,或国产3%噻菌灵烟剂每100米30.7千克熏烟,或用6.5%万霉灵粉尘剂每公顷棚室15千克或5%灭克粉尘剂15千克喷粉,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1500~2250克对水750~900千克喷雾,重点喷花、喷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