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白绢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0页(916字)
【释文】:
1.症状识别 病害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皮层变褐色腐烂,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及菜籽状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为褐色。豆荚也可受害,症状与茎相同,病荚湿腐。病株最后萎蔫死亡。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齐整小核菌侵染所致。菌丝白色,有隔,紧贴在寄主上,呈辐射状扩展,后期产生菌核,菜籽状,直径0.5~3毫米。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白绢薄膜革菌。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小梗顶端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病菌以菌核或菌丝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和菌核,借灌水、农事作业等向四周传播蔓延。
3.发病条件 菌丝不耐干旱,发育的适温为32~33℃,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40℃。菌核耐低温,抗逆性强,-10℃或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能存活。自然条件下5~6年仍能萌发。施用病残株沤制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连茬地发病重;种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差,病害重;微酸性土壤(pH5.9)适宜病菌生长。
4.防治方法
(1)土壤日光消毒 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方法参见黄瓜枯萎病。
(2)加强管理 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带到棚室外烧毁或深埋,病穴撒石灰消毒,适当控制浇水,增加棚室通风。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施石灰1500千克,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3)药剂防治 每公顷用40%五氯硝基苯15千克加细土600千克混匀后撒于茎基部土面上,或茎基部喷洒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65%甲霉灵6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7~10天1次,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浇茎基部,20天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