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39页(1984字)
【释文】: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性杂、暴发性害虫。露地蔬菜上暴发时,棚室也受害严重。由于有棚膜保护,一般发生较露地晚,受害较露地轻。
1.寄主与为害 在棚室,斜纹夜蛾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绿菜花、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也可为害茄果类、豆类、瓜类、韭菜、葱、莲藕、蕹菜、芋等多种蔬菜。幼虫食害叶、花蕾、花及果实,大发生时可将全部蔬菜吃成光秆。幼虫常蛀入甘蓝、白菜叶球,把心叶吃空,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0毫米,全身暗褐色,仅胸背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及肾形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的斜纹,自前缘至后缘外方。后翅白色,无斑纹。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
卵略扁,半球形,直径约0.5毫米,表面有纵棱和横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灰黄色,将孵化时呈紫黑色。卵成块,每块数十粒至几百粒,不规则重叠排列成2~3层。外面覆盖黄白色绒毛。
幼虫体色因龄期、食料、季节而变化。初孵幼虫绿色,2~3龄时黄绿色,老熟幼虫黑褐色。背线、亚背线橘黄色,沿亚背线上缘,每节两侧各有1半月形黑斑,以第一、七、八节上黑斑最大,在中、后胸黑斑外侧有黄色小点,此为该幼虫独有的特征。气门褐色,气门线上有黑点。成熟幼虫38~51毫米。
蛹长18~20毫米,赤褐色,圆筒形,气门黑褐色。腹部4~7节背面及5~7节腹面前缘密布圆形刻点,末端有臀棘1对。气门前缘宽,后缘锯齿状,其后有1凹陷空腔,比气门稍小。此特征有别于常见其他夜蛾的蛹。
3.生活习性 斜纹夜蛾无滞育现象。在福建、广东南部、台湾等地可终年发生。华北一年4~5代,云南8~9代。各虫态在长江以北自然条件下能否越冬和春季虫源问题以及大发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和对糖醋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都有趋性。卵多产在叶背,以生长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植株中部叶片落卵量最多。成虫寿命12天左右,产卵期可持续10天,羽化后5天进入产卵盛期。每雌能产8~15个卵块。每块卵100~200粒左右。卵期5天。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卵壳周围,先取食卵壳,后取食叶肉,因食量小,被害状不易发现,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继续取食叶肉,留上表皮和叶脉,叶片受害部分呈白纱状,后变黄色,很易识别;4龄后进入暴食期。幼虫共6龄。5~6龄幼虫多数在21~24时活动最盛。1~2龄幼虫受惊后可吐丝下垂,爬行时呈拱腰状。2龄幼虫开始表现假死性,3龄后较为明显。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做土室化蛹。斜纹夜蛾发育适温为29~30℃,在33~40℃的高温条件下,尚能正常生活。但抗寒力弱。在0℃长时间低温条件下,基本不能生存。
斜纹夜蛾的天敌种类很多,对控制其虫口密度有较大作用。有些年份,从1龄至成虫期间,自然死亡率可高达90%。目前发现的天敌有多种寄生蜂、寄生蝇、瓢虫、蜘蛛、步甲及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微孢子虫和细菌等。
4.防治方法
(1)摘除卵块,杀幼虫 在各代成虫高峰期后,结合棚室管理,及时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着生的叶片,夏秋保护地蔬菜应用防虫网和遮阳网覆盖栽培,可防止斜纹夜蛾侵入棚室产卵、为害。
(2)药剂防治 应在幼虫3龄以前点片为害阶段进行防治。4龄后夜出为害,施药应在傍晚进行。但4龄后耐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将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国内个别地区斜纹夜蛾已有明显的抗药性,如上海此虫对菊酯类农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已达高抗水平。对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已达中抗水平。像这样的地区,最好暂时停止使用菊酯类农药,对有机磷农药也应适当控制使用,换用或轮用其他农药,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施药种类及方法一般可参照菜粉蝶。此外,可用新农药50%宝路(杀螨隆)可湿性粉剂、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防治效果均佳,并对菊酯类及有机磷类已产生抗性的斜纹夜蛾未表现交互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