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74页(2062字)

【释文】:

蝼蛄俗称啦啦蛄、土子,主要有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

1.寄主与为害 东方蝼蛄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南方为害较重;华北蝼蛄则主要在北方各省、自治区为害。

蝼蛄为多食性。喜食各种蔬菜及禾谷类作物,在加温大棚、温室、苗床里,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更加严重。蝼蛄为害时,成虫和若虫在土壤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将幼苗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苗土分离,幼苗往往因失水而干枯致死,造成缺苗断垄。故有“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一说。

2.形态特征

(1)华北蝼蛄 成虫身体比较粗壮肥大,体长39~66毫米,前胸黄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前足特化成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弯曲,缺刻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仅有距1~2个或消失。

卵初产时较小,孵化前长2.4~3.0毫米,椭圆形,乳白色,以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灰黑色。

若虫共13个龄期。初孵若虫头胸细,腹部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渐变土黄色,以后每蜕1次皮,颜色就加深,5~6龄以后与成虫体色相近。初孵若虫体长3.6~4.0毫米,末龄若虫体长36~40毫米,体长增加约10倍。

(2)东方蝼蛄 东方蝼蛄与华北蝼蛄形态相似,其主要区别如下表。

华北蝼蛄与东方蝼蛄形态区别

3.生活习性 华北蝼蛄生活史较长,约3年左右完成1代;东方蝼蛄则1~2年完成1代。两种蝼蛄均以成、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越冬深度均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地下水位以上。春季20厘米土温达8℃时开始活动。华北蝼蛄活动时在地表留有10厘米长的隧道,东方蝼蛄活动时则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虚土隧道,这是两种蝼蛄最初到地面活动的主要识别特征,也是春季调查蝼蛄的有利时机。春季3~4月蝼蛄上升至土表活动,北方地区主要在阳畦、温室苗床为害菜苗,以及日光温室、大棚定植的果菜、地膜覆盖甘蓝等。5月上旬至6月中旬温度适宜是蝼蛄为害露地蔬菜盛期。夏季,天气炎热,蝼蛄转入地下活动,此时东方蝼蛄进入产卵末期,华北蝼蛄则到了产卵盛期。

东方蝼蛄喜在潮湿地方产卵,多集中在沿河、池塘、沟渠附近等地块,每雌可产卵60~100粒。

华北蝼蛄则喜在盐碱地内,靠近地埂、畦堰或松软油渍状土壤里产卵,每雌可产200~300粒。秋季天气凉爽,又形成秋季为害高峰。

两种蝼蛄成虫都有趋光性。对半煮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及麦麸、粪等有机肥有趋性。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一般灌水后活动最盛,此时若施用毒饵,防治效果更好。蝼蛄活动适宜温度为:气温12.5~19.8℃,20厘米土温为15.2~19.9℃。土壤含水量20%以上适于蝼蛄活动,低于15%时,活动减弱。土壤干旱时蝼蛄活动力差,蔬菜受害轻。

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多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特别是土质为砂壤土或疏松壤土,质地松软,多腐殖质的地区,最适于蝼蛄的生活繁殖,黏重土不适于蝼蛄栖息活动,发生数量少。

4.防治方法

(1)秋翻地减少越冬虫量 秋翻地并及时耙地、压地能明显减轻第二年蝼蛄为害。

(2)施用腐熟有机肥 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可增强作物抗性,减轻为害。

(3)合理施用化肥 碳酸氢铵、氨水、腐植酸铵等化肥散发出的氨气对蝼蛄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4)药治防治 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40%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或喷洒,可杀死根附近的蝼蛄。

(5)撒施毒饵 将谷秕煮至半熟或将麦麸、豆饼、棉籽饼、碎玉米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150克对30倍水,拌饵料5千克,制成毒饵,每公顷施用毒饵22.5~37.5千克,在无风的傍晚撒入苗床;也可用40%乐果乳油0.5千克对水10倍液加饵料50千克配制毒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