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恶性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199页(2763字)
(一)肾细胞癌
巨检:肿瘤体积较大,呈球形,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切面可呈红、黄、棕交错多彩性,可发生囊性变或伴钙化。
组织学:
(1)肾腺癌: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种类型,透明细胞为大圆形或多角形,胞浆宽而透明,含较多的脂质和糖原,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多数实性巢索状排列,也可见腺泡样、小梁状、小管状及乳头状排列,间质由少量结缔组织及薄壁血管构成。颗粒细胞较透明细胞小,呈立方形、圆形或多边形,胞浆细颗粒状,核圆形、卵圆形淡染。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混合存在时,一般以75%为界限。即75%以上为透明细胞时称之为透明细胞癌;若75%以上为颗粒细胞,一般称之为颗粒细胞癌。如两种细胞均在25%~75%之间,则称混合型肾细胞癌。
(2)乳头状肾细胞癌:小圆形细胞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泡状。以复杂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要特征。间质常伴有明显嗜中性白细胞或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角蛋白(+)。
(3)肾嫌色细胞癌:肿瘤来自集合管,多位于肾髓质。癌细胞具有毛玻璃样胞浆,常有核周透明区。以腺泡状排列为特征。胶性铁染色显示胞浆内含酸性粘液。
(4)集合管癌:灰白色瘤块位于肾髓质。癌细胞呈扁平、立方或柱状,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呈乳头状或复杂的管状排列。间质为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粘液染色(+)。免疫组化:角蛋白(+),部分AFP(+)。
(5)肾髓质癌:空网状卵黄囊样或腺样囊性结构,丰富的间质内癌组织常分化差,并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6)肉瘤样肾细胞癌:由胞浆丰富的梭形细胞和多形性瘤巨细胞组成。呈紊乱的束状排列。肉瘤样成分常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或血管肉瘤。
(二)肾母细胞瘤(Wilm瘤)
巨检: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有假包膜,边界清楚,多发于肾皮质。
组织学:由胚胎性未分化的间叶组织,即干细胞成分(小圆形细胞及粘液样间质),不同分化的间叶组织(梭形细胞、平滑肌、横纹肌、骨等)和上皮样组织(巢索状、腺样及肾小球样)组成。因肿瘤成分的不同又分为:①经典的多种成分混合型;②干细胞为主型;③上皮细胞为主型;④间叶细胞为主型。
免疫组化:干细胞瘤成分波形蛋白灶状(+)、上皮成分角蛋白(+)、EMA(+)。间叶成分依其成分不同,可表达肌红蛋白、结蛋白、NSE、GFAP、S-100。
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侵袭及肾上腺或肾上腺皮质癌侵犯肾脏时,因癌细胞均透明,应予鉴别(表10-1)。
表10-1 透明细胞癌与肾上腺皮质癌的鉴别
(三)肾内神经母细胞瘤
巨检:可原发于肾脏或继发于肾外肾上腺或腹膜后。
组织学:其结构形态与神经母细胞瘤相似,有菊形团。
免疫组化:NSE(+)、Syn(+)、NF(+)。
电镜: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突,微丝。
鉴别诊断:应与干细胞为主的肾母细胞瘤鉴别:后者不见菊形团,不见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反应、电镜特征。
(四)肾透明细胞肉瘤
巨检:肿瘤细胞界限清,质硬,常有小囊形成。
组织学:瘤细胞较小,常有核沟,核仁不明显,胞浆淡染,有空泡。间质可粘液变、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五)肾恶性横纹肌样瘤
该瘤是1978年由Beckwith首先描述,它是从肾母细胞瘤中分出的新型恶性肿瘤,称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kidney,MRTK),以后有报告。据不完全统计,1989~1995年共有130余例,而且于1994年Parham等报告了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临床特点。好发于婴幼儿,1~106个月,平均16.8个月,男:女=1.5:1,80%一年内死亡。而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可在成人中发生。
巨检:单发,位于近肾门的髓质部,肿瘤大小3~7Cm,平均9.6cm。少有分叶,出血坏死多见。
组织学:①瘤细胞大而多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似横纹肌母细胞;②多少不一的瘤细胞胞浆内出现均质包涵体,大者核挤到一侧,泡状核;③瘤细胞呈弥漫或不规则巢状浸润生长,出血坏死多见。部分病例可出现硬化区,上皮样,梭形细胞,血管瘤样及假乳头样改变。
免疫组化:瘤细胞包涵体波形蛋白点状阳性,胞浆或包涵体CK点状阳性,这是特征性的标记。偶见NSE、肌动蛋白、lyso及S-100胞浆阳性,但多数肌红蛋白阴性。
电镜观察包涵体由漩涡状、同心圆或聚集状的中间丝或微丝组成。
鉴别诊断:MRTK最早被误诊为肾母细胞瘤,1978年由Bexkwith分出,最易与以间叶为主型的肾母细胞瘤相混,鉴别如表10-2。
表10-2 MRTK与肾母细胞瘤间叶为主型的鉴别
(六)肾其他恶性肿瘤
可见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血管周细胞瘤、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成骨肉瘤、软骨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但均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