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8页(2000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少辛、小辛、细草、细条。为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a.、汉城细辛 Asarum 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全草。北细辛主产于黑江、吉林、辽宁;汉城细辛主产于辽宁东南部;华细辛主产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挖出全部根系,去掉泥沙,放阴凉处阴干。

【药性】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寒邪偏盛,头痛、恶寒、体痛较甚者为适宜,常与羌活、防风、川芎等同用,方如九味羌活汤;如素体阳虚,风寒外感,病邪直客少阴经,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倦欲卧、脉沉者,可与麻黄、附子等同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寒邪凝滞血脉,症见手足厥冷,多与当归、桂枝、通草等同用,方如当归四逆汤。

2.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尤适宜于风寒引起者。如治风寒头痛,常配羌活、川芎等同用,方如川芎茶调散。治牙痛,属冷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水含漱,或单味研末服;属风火牙痛,则须配石膏、黄芩等同用。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可重用细辛,并配伍附子、豨莶草等同用;若痹症日久,肝肾两亏,腰膝疼痛,多配用杜仲、桑寄生等,方如独活寄生汤。治胸痹心痛,配冰片、檀香同用。

3.用于外感风寒,内停寒饮所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常与干姜、五味子等同用,方如小青龙汤。

4.用于鼻塞,鼻渊,常与白芷、辛夷、苍耳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治疗口疮,单味研末掺患处,或研末敷脐部;本品研末,取嚏通窍,还可治中风卒倒,不省人事,能起到醒神开窍之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服,1~3g。外用:适量,研末敷、吹鼻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中毒。凡阴虚、血虚、气虚多汗及火盛炎上者禁服。素有高血压史、肾功能衰退者慎用。反藜芦。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细辛含挥发油,主成分为甲基香油酚、黄樟油醚。并含优葛缕酮、龙脑、爱草脑、桉叶素、蒎烯、2-甲氧基黄樟油醚、卡枯醇等。北细辛与华细辛的根中含有左旋细辛素。辽细辛还含消旋去甲乌药碱、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酰胺等。

2.药理作用 细辛挥发油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惊厥作用;细辛油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抗排异作用;有局部麻醉作用,50% 细辛煎剂麻醉效价与1% 普鲁卡因接近;细辛挥发油对组胺或乙酰胆碱所致的气管平滑肌痉挛有非常显着的作用;从细辛中分离出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素能β兴奋剂样的广泛生理作用,因而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头痛:用10% 细辛注射液头部穴位注射,临床观察86例,治愈51例,显效21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河北中医,1990,(6):6] ② 牙痛:细辛4.5g,生石膏45g。煎水一半漱口,一半咽下,每日1剂。治疗38例,其中风火牙痛者14例,胃火牙痛者24例,全部治愈。[山西中医,1986,2(3):29]③ 神经痛:细辛10g,冰片5g,研细,用时将左手食指压住健侧鼻腔,右手将约0.1g药末放置患侧鼻孔前,嘱病人用力吸气,药粉随气进入即可。共治疗牙痛及各类神经痛50例,全部有效。[中级医刊,1983,(11):56]④ 肌肉注射所致的局部肿块:细辛30g,研极细末,局部外敷,外加热水袋敷。共治疗100余例,一般敷24小时即有疗效。[中级医刊,1982,(1):49]⑤ 阳痿:用细辛5g,代茶饮。共治疗25例,用药月余,均能获效。[中级医刊,1982,(1):4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