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79页(174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苦骨、川参、参、地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秋季采挖,将根挖出,除去根头、小支根及地上部分,洗去泥土,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药性】味苦,性寒。归心、肺、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应用】

1.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淋证,带下。治泄泻,痢疾,可单用取效,或配白头翁、黄芩等同用;若湿热灼伤肠络,出现肠风便血、痔漏下血等症,则宜配生地黄、侧柏叶、地榆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可配伍茵陈、山栀、杖等同用;治湿热淋证,小便不利,可与车前子、滑石、泽泻等配伍同用;治湿热带下,色黄气臭,阴部作痒,或宫颈糜烂者,常配黄柏、椿根皮等同服。

2.用于麻风,疥癣,皮肤瘙痒,内服、外用均可。治麻风,可配大枫子浸酒内服,并以苦参煎汤外洗;治疥疮,单用苦参煎洗或配床子、白矾、荆芥穗同煎洗;治皮肤瘙痒,脓疱疮,可用其煎汤外洗。

此外,苦参还可用于痈疮肿毒、口舌生疮、中耳炎等。现临床用本品治疗心律失常、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反藜芦。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苦参根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还含5 羟基苦参碱、臭豆碱、N-甲基金雀花碱、穿叶膺靛碱、槐果碱、异苦参碱、别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等。还含苦参酮、苦参素、苦参醇、黄腐醇、异黄腐醇、异脱水淫藿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此外,根中还含苦参皂苷Ⅰ、Ⅱ、Ⅲ、Ⅳ,大豆皂苷Ⅰ以及苦参醌A等。

2.药理作用 苦参制剂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苦参碱有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和降血压作用;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有显着的镇痛及镇静作用,并有降低正常大体温的作用;苦参碱能明显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兴奋气管平滑肌和肠肌的作用;苦参总碱、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肉瘤 S180,对小鼠子宫颈癌U14、肉瘤S37、腹水型肉瘤 S180A 和艾氏腹水癌(ECA)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总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正常家外周白细胞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氧化苦参碱对60钴γ射线照射和丝裂霉素C引起的动物白细胞减少亦有治疗或预防作用;苦参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滴虫性肾盂肾炎:用苦参胶囊丸(每丸含生药5g),每次4丸,每日服3次,连服15天。共治91例,治愈87例,好转2例,无效2例,复发6例,总有效率为97.8% 。[四川中医,1983,(3):28]② 耐药细菌性痢疾:将苦参粉碎,装胶囊,0.5g/粒,口服,每次6粒,1日3次。同时用苦参100g,水煎2次,浓缩至100ml(小儿酌减),待温度适中时睡前保留灌肠,每晚1次。保留时间尽可能延长,保留至第2天更好。每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共治疗58例,均在3个疗程内治愈,近期治愈率100% 。[四川中医,2002,20(11):48] ③ 老年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用苦参注射液500 mg,加入5% 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共治26例。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14例,总缓解率为46.15% 。[中医药学报,1993,(1):1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