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60页(1759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草蒿、臭蒿、香蒿、蒿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的地上部分。全国各地有产。秋季花盛开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切碎,阴干。

【药性】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应用】

1.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常配银柴胡、地骨皮、鳖甲等同用,方如清骨散。

2.用于温病后期,阴液耗伤,热留阴分,暮热早凉,可配生地黄、知母等,方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暑热外感,发热口渴,无汗或有汗,头昏头痛,多用鲜品同绿豆、西瓜翠衣、荷叶等配伍。若暑温夹湿或湿温证,症见发热,胸闷,肢体困倦,可与藿香、佩兰、滑石等同用;如温病邪郁少阳,热重寒轻,口苦,恶心,可配黄芩、竹茹等,方如蒿芩清胆汤。

4.用于疟疾,可单味鲜药绞汁服,或配入截疟方中应用。现已从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有显着抗疟效果。

5.用于湿热黄疸,则可配茵陈、山栀等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还可治皮肤瘙痒、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治疟疾可用至 20~40g);亦可绞汁饮,或入丸、散。入汤剂后下或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黄花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左旋樟脑、桉叶素、乙酸蒿属醇酯、蒎烯、莰烯、荜澄茄烯等。还含青蒿素A、青蒿素B、东莨菪素、艾黄素、泽兰素、槲皮万寿菊素、青蒿酸及其甲酯、青蒿酯、青蒿内酯等。

2.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青蒿素有显着抗疟作用,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疟原虫表膜 食物泡膜、线粒体膜系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而直接杀灭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小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降低血压,且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作用;水煎液氯仿提取物对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青蒿酸及青蒿素B的四种衍生物 化合物A、B、C、D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人肝癌细胞 SMMC-7721、人胃癌细胞SGC-7901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高热:用200% 青蒿注射液,每次肌注2~4ml,每日1~2次。共治各种发热126例,结果1日退热者45例,1~2日退热者 41例,总有效率为 68.25% 。[湖北中医杂志,1983,(2):11]② 盘状红斑狼疮:用青蒿500g,研细末,过40~60目筛,加蜂蜜1000~1500ml,制成丸剂,每丸9g,每日服3次,每次2丸,饭后开水送服。共治疗8例,结果皮疹缓解者6例,有效者2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87;(3):126]③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将青蒿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4~6丸,服用1~3个月,共治疗10例;另口服青蒿醚片(每片25mg),每日75~100mg,服用1~6个月,治疗20例,结果: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30]④ 鼻出血:将鲜青蒿制成滴鼻剂(每 ml含生药 20g),滴鼻,每次1~2滴,每日数次。治鼻出血36例,痊愈34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5,(8):5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