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407页(1485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概述】本品又名艾蒿叶、家艾叶、灸草。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性】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祛湿止痒。

【应用】

1.用于各种出血证。艾叶性温,故尤宜于虚寒性出血。如下元虚寒,冲任不固而致的妇女崩漏、妊娠下血,常配阿胶、当归、地黄同用,方如胶艾汤;如中焦阳虚,血不归经之吐血、衄血,可配干姜、侧柏叶等同用,方如柏叶汤;如属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也可使用,当配生地、柏叶等同用,方如四生丸。

2.用于下元虚寒或寒客胞宫之少腹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单用或配香附、川芎、白芍、当归同用;若虚寒较甚者,再配以吴茱萸、肉桂等。本品还可用于胃脘冷痛。

3.用于肾虚胎动不安,单味煎服,或配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等用。

艾叶可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以之熏灸体表穴位,可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或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艾叶含挥发油、黄酮类成分、桉叶烷类成分、三萜类成分,以及镍、钴、铝等元素。

2.药理作用 艾叶有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艾叶煎剂或挥发油均有广泛的抑菌和抗真菌作用;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并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接近;艾叶醇提取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还有利胆和兴奋子宫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神经性皮炎:将艾绒捏成火柴头大小之炷形若干粒,皮损局部涂以大蒜汁,置艾炷于其上,每炷间隔1.5cm,点燃让其烧净,扫去艾灰,覆盖消毒敷料,每10天1次。共治疗 120例,近期痊愈率为 89% 。[中医杂志,1988,(2):7]② 痔疮:用艾绒30g,全蝎1~2只。将全蝎尾向上埋藏于艾绒之中,放瓦片上,置干净的痰盂或大口瓦罐中点燃艾绒。令患者洗净并揩干肛门和臀部后坐上熏烤,至艾绒燃尽,余烟散完为1次。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混合痔和外痔100例,结果痊愈96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 ,治愈率为96% 。[福建中医药,1991,22(1):16]③ 黄水疮:取陈艾50g,带壳杏仁30g。先将艾叶加水1500ml,煎至500ml,浸洗患部,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壳黑,取出杏仁,捣成霜状,涂抹患处,每日3~4次。共治疗5例,4例痊愈,1例愈后复发。[四川中医,1983,(2):3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