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描述与骨迷路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耳解剖学手册》第129页(7707字)
一、后迷路(图8-2)
图8-2 后迷路描述
(一)半规管
半规管位于骨管内,与其同方位、长短和形状。但迷路填充不全,其粗细仅为骨管的1/4:①膜迷路也有二端:壶腹端、非壶腹端。②上和后二半规管有一非壶腹端连通总管。膜迷路全部开口于椭圆囊中。
1 .壶腹嵴
(1)位置:
在一个半月形的小横骨突起上,在每个壶腹的后部靠近椭圆囊的入口处,垂直于半规管轴。外嵴处于一平行面上,一侧的后嵴和另侧的上嵴处于同一平行面上。
(2)组成:
①上皮组胞层做为支持细胞和感受细胞,极其规则地镶嵌排列。电镜可区分出两种感受细胞:Ⅰ型细胞,呈梨形体状,大部分嵌在钙化型神经终末中;Ⅱ型细胞,圆柱状,其基底与神经小终末有关。
此二型细胞在其顶端有纤毛,常分二型:一类为仅随细胞的动纤毛,纯纤毛,与基底小体相关;另一类为静纤毛,是细胞的延长部分,长在表皮层中。每个细胞有40~80根,毛的长短不一,最长者接近动纤毛。
②细胞外膜:覆膜(盖膜)。此为一种均匀的胶样物质,一端是固定的,在感受上皮外;另一端呈角度运动,仍保持与壶腹对侧壁发生接触。
生理上兴奋即为加速度。
Neglecta嵴,有时又称第4嵴或副嵴,常为例外,相对较常见(最近报道占7%病例)。此嵴位于后半规管壶腹中,接近椭圆囊。残余成分,在此壶腹嵴是属一特异结构,但是比例很低。
2.与骨半规管的关系
壶腹嵴在骨半规管明带中呈向心性排列,沿着凹壁分布。与管的另一壁有距离,借纤维隔连接管的另一壁上:①或为单纯微丝;②或为纯膜,铺盖内皮细胞之外。
半规管的外淋巴间隙属于具有大量间隙的组织。
(二)膜前庭
膜前庭位于骨前庭中,与之同样大小,椭圆囊和球状囊二者好似封闭的水泡向着内骨壁(图8-3)。
图8-3 斑、嵴位置
椭圆囊占据着骨前庭后上部分,形状复杂。可包括两部分:
(1)前部:主要部分,支持椭圆囊斑。
呈卵圆形,位于上、前方。向内与椭圆囊隐窝相接触。外、上半规管壶腹直接长在管上,壶腹基底是可以颤动的。
(2)后部:位于后、内方。
汇合组成:①上、后半规管的总管(脚);②外半规管的非壶腹端;③后半规管的壶腹端,借中间非常微细的细管;④内淋巴管的椭圆囊支。
球状囊明显地小于椭圆囊。形状:椭圆,横向扁平。位置:在下、内、前方。在内依靠半球状隐窝,到达前庭底部,特别是螺旋板的原始部。在椭圆囊的前端下方,与之相贴。
在此又发出:①在后方:椭圆囊管,内淋巴管之极。②在下方:连合小管,连接蜗管。
1.囊斑(图8-4)
图8-4 椭圆囊斑、后壶腹嵴
(1)位置:①椭圆囊斑:在椭圆囊的前部前壁和底部上,呈汤匙形,总体相近一水平面。②球状囊斑:在球状囊深面;在一矢状中面。
(2)结构:壶腹嵴同属这一特异上皮(图8-5)。
图8-5 斑细胞(仿Lim和Lane)
这里把细胞外膜称为耳石膜或角平衡膜。这种胶样膜物质含有一种聚合的小结晶体微粒,即为耳石或平衡石。这是碳酸钙粒子。
生理上兴奋是为重力。
2.外淋巴关系(图8-6)
图8-6 外淋巴间隙(内面观)
外淋巴间隙围绕椭圆囊和球状囊,潜于腔里面;卵圆窗处的发育特别好,因为这里有耳周前庭池,为外淋巴真正的蓄水池。
外淋巴结缔组织缠拉前庭膜到内骨膜衣上并组成前庭蒂的系膜。
耳周前庭池外完全缺如,特别是于卵圆窗。在半规管和椭圆囊、球状囊的内面,它组成一微丝并把内骨衣连接到固有膜上。有一增厚的水平板插在下方的球状囊和上方的椭圆囊之间,呈交叉状支持大部椭圆囊(囊斑区);由前庭骨嵴扩大到外侧面,恰在卵圆窗上方。
3 .膜前庭与卵圆窗的关系(图8-7)
图8-7 膜前庭与卵圆窗的关系
对于镫骨底板手术有很大的意义。
椭圆囊为主要关系,于囊斑部:距上部板缘0.5mm;斜降下内方,远离底板,但前比后方更远些;距底板后下极1 .5mm。
球状囊在底板的前、下极,留有1mm的距离。
结论:底板和膜前庭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在上方为椭圆囊,在前方为球状囊。底板下部,尤其是在中部,膜迷路较远,在球状囊和椭圆囊间有一完整间隙。
(三)内淋巴系统
包括:①椭圆囊管和球状囊管;②内淋巴管;③内淋巴囊。
1 .椭圆囊管和球状囊管 两管分别自椭圆囊下面和球状囊后面产生。行向上、后方;连接成“y”字形,以形成内淋巴管;椭圆囊管沿椭圆隐窝内壁行进后通过非常细的缝隙插入椭圆囊中。管的终端也由一种小舌瓣将其与椭圆囊腔分开,该瓣即为Bast瓣。
2.内淋巴管 管的起始端,或窦,呈膨大状,位于前庭腔中。然后管变细,在前庭导水管起始部末再扩大以便与内淋巴囊相衔接。
总长:4mm。径粗:窦部0.8mm,最窄部称峡部为0. 17mm。
3 .内淋巴囊 是内淋巴系统的远端并构成膜迷路的脑内延续部分。
呈卵圆形:经测量(据Anson):长7~16mm,宽5~10mm。
囊的最近部有一粗糙面,外观呈许多黏膜皱襞状。前庭导水管的远端膨大部在骨内。该部突入到后半规管的凹面里。
囊的大部分是光滑的,在岩骨外,止于其后上面的甲状隐窝处,在硬脑膜的叠层中。
内淋巴囊的手术边界:
内淋巴囊通过乳突术腔打开颅内壁后即可达到,投影在后方的横窦和前方的面神经及上方的后半规管之间所形成的地带。实际上,后半规管是内淋巴囊手术时的最主要危险。Shela指出,后半规管下端从不降至砧骨短突顶端的11mm以下,需在砧骨短突顶端的11 .5mm和19mm之间和横窦与面神经之间去找内淋巴囊。
二、前膜迷路或蜗管
可分为二部分:
水平部,很短;位居前庭底板上,填充前庭鼓室缝;呈盲管形,接受伸到蜗管和球状囊腔间的连合管。
蜷曲部,很长,再产生一段耳蜗,仅占腔的一部分。
(一)蜗腔(图8-8)
图8-8 蜗管-耳蜗内位置
1 .此腔由一骨-膜性组织分开,该组织是由两部分组成:①中央螺旋骨板;②基底膜,外周的,蜗顶(500μm)比基底的(100μm)要宽些。
此膜菲薄,有一复合的结缔组织成分,其机械性能乃是生理学一大特点。
膜似有三层:①前庭部:是无纤维结构的均匀透明物质。②中部:是呈放射状分布的纤维结构。③鼓室部:典型的结缔组织,为旋转状分布的纤维。
此骨膜性组织隔长约33mm,界邻后方的鼓阶和前方的前庭阶。
2.蜗腔由一层内骨衣或迷路内膜骨覆盖。菲薄的结缔组织层覆盖两部分:
(1)周缘部分,在此形成螺旋韧带,基底膜处的最厚。此骨膜衣的剖面呈一交叉形。
(2)在螺旋板前庭面的周缘部,形成钩状小带,剖面呈三角形,与粘到螺旋板的基底、前庭或内侧面和凹向外的外侧面,构成一规则的深沟,即内螺旋沟,其外唇延长、向外,无清楚界限地到基底膜上。
Reissner膜(前庭膜或前庭壁)乃延伸在两骨膜衣之间。结缔组织薄片由沟状带内缘行向内螺旋韧带的前部。铺盖上皮细胞两个面,隔开蜗管和前庭阶。
亦存有分开的三条管道:①前管或前庭阶;②后管或鼓室阶;③中间管或蜗管。
(二)蜗管(图8-9,8-10)
图8-9 蜗管及内骨衣
图8-10 蜗管图
断面呈三角形管,由外胚层上皮形成的内面覆盖结缔组织壁。
前壁或前庭壁:此即Reissner前庭膜。
外壁:由位于两角间的螺旋韧带部分形成,该角为基底膜和Reissner膜的附着处。
此表面是一轻度的中间隆起,螺旋盖缘为血管隆起。在螺旋盂缘和基底膜之间是压迹面,定为外螺旋沟。在螺旋盂缘和Reissner膜间的部分是毛细血管丰富部位,此即为血管纹区。
此血管纹在产生内淋巴中好像起一种很重要的作用,根据活动机理把它比喻肾远曲小管。
后壁或鼓室壁:由螺旋板和基底板的外周部分形成。在前庭前面支撑着Corti器。
(三)Corti器(图8-11,8-12)
8-11 Corti器
图8-12 Corti器细胞群
这是最珍贵的感官部分。居于基底膜上,在整个耳蜗全长上绘成一长嵴,由特殊分化的上皮组成。
1 .细胞
(1)支持细胞群:固定在基底膜上。包括:
柱状细胞:为特殊的支柱细胞,位于Corti器中部,呈锥体形,分布成内、外两排。内、外支柱细胞距其基底远处重新连接其顶部,隔成一管或Corti坠道。
Deiter细胞:为外毛细胞的支持细胞,位于柱细胞的外方;呈梭形,在细胞间隔成Nuel间隙。
这些细胞的上极,形成一游离间隙,呈敞口杯状游离,空隙朝上方以接受毛细胞。
细长顶参加网状膜的组成。
内毛细胞的支持:位于柱细胞的内方,与Deiter细胞相类似。
(2)感觉细胞:毛细胞分二组,由一部和另一部柱细胞分布开:①内毛细胞(3 500)分布在一排上。②外毛细胞(20 000)形成三排或更多些。
细胞的下端呈圆形,居于由支持细胞产生的杯中。细胞的上端,插入网状膜中,有纤毛(每个细胞50~100根)。外毛细胞纤毛呈V字分布,开口向蜗轴。
(3)Corti器其他细胞: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很像代谢性细胞,包括:
Hensen细胞:位于Deiter细胞的外侧。其特征:①顶端比基底宽些;②高度由内向外逐渐减低。
Claudis细胞:转变在Hensen和外螺旋沟细胞之间。
内螺旋沟和外螺旋沟的立方细胞。
2.膜
(1)网状膜:纯均匀的石灰质,是由胶原纤维形成。联合Deiter细胞和外毛细胞的尖端。
(2)盖膜:厚膜。是由周游的细纤维无形胶原物质组成。具有同内淋巴相同的特殊重要性。在内方牢固地固定在沟状带上,在外方覆盖Corti器。在听生理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觉细胞纤毛好像刺入此盖膜。
3 .液体间隙
此等间隙由支持细胞和膜分隔开。由内向外分别是:①螺旋沟;②Corti坠道;③Nuel间隙。
这些区分的间隙相互之间连通;均含有一特殊的内淋巴:Corti淋巴。
在盖膜下的此内淋巴间隙负有代谢性特殊作用,与之相反,在盖膜上的内淋巴间隙负有机械性特殊作用。
4.神经支配
后叙,见耳蜗和前庭神经一节。
5 .膜迷路的血管供应(图8-13,8-14)
图8-13 膜迷路动脉
图8-14 蜗管血管供应
为完全独立的骨迷路血管供应。
(1)动脉:迷路动脉或内听动脉仅保证膜迷路的血液供应且从属于前庭-基底血管系统。这里常常见到前下小脑动脉之支(后详)。在内听道内又分出3条:
①前庭动脉供应椭圆囊、半规管的大部分,球状囊的小部分。
②耳蜗动脉穿入蜗轴。
③分出螺旋动脉。
在前庭里此等动脉特别供应囊斑和壶腹嵴。
在耳蜗内,耳蜗动脉居于蜗轴的下方,随着螺旋围绕耳蜗神经纤维分布。耳蜗动脉分出放射状动脉呈离心性方式循环营养各种不同大小的毛细血管,向耳蜗的纵行分布。
总体上,此动脉血管供应分布,为相应的两个动脉弓:①一个中央血管弓,位于螺旋板中,特别营养基底膜和螺旋神经节。②一个外周血管弓,营养血管纹网。
(2)静脉:三条汇合干静脉常保证着静脉引流(据Anson)。
①内听静脉:来自尖和中螺旋;止于岩上窦。
②耳蜗导水管静脉:自基底螺旋静脉、球状窝静脉、椭圆囊窝的一部分静脉,终止于岩下窦。
③前庭导水管静脉:主要的静脉来自前庭的后静脉,接受内淋巴囊周围的大量静脉丛,终止于横窦。
最近的研究(据Mazzoni和Gussen)为两个主要途径而论据:
①前庭导水管静脉:主要引流前庭迷路的非感受部分,行于前庭导水管的平行管中,接受内淋巴囊之静脉分支。此引流在内耳液体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在迷路水肿病因机理中也起重要作用。
②耳蜗导水管静脉:引流耳蜗和前庭感受区,行于耳蜗导水管的平行管中(Cotugo管)。此二静脉止于岩下窦或颈静脉球。
结论:所有的血管变化均可影响液体平衡和细胞营养并可引起功能明显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