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09页(1668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又名复花、金沸草花、旋福花。主要含有黄酮甙、旋复花甾醇A、B、C,菊糖。辛、苦、咸,入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消痰行水、下气止呕。用于胸中痰结,胸胁胀满、咳喘、唾如胶漆;心下痞满,呕吐呃逆;大腹水肿;梅核气。

〔本草撷英〕 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

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名医心得〕 焦树德:梅核气 取本品下降之性,配以半夏,厚朴,生牡蛎等用于梅核气,效果较好。[1]

何世英:以本品与浮海石配伍,对痰壅气道的咳嗽,实为理想之选择配伍。但对阴虚燥咳又宜慎用。[2]

周凤梧:旋覆花,苦辛咸而性微温,咸能软坚,温能宣通,有下气消痰、化饮除痞之效。喘咳痰多,唾如胶漆,胸脘水饮,胁痛胀满,呕吐噫气等症,皆宜使用。但性偏温散,故阴虚痨嗽、风热燥咳均忌,体虚肠滑者不宜用[3]

赵纪生:咯血 用旋覆花汤化裁治疗咯血如涌,既可平肝宁络,又可扶正固脱,可获较好疗效。以此治疗5例成人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和2例肺结核合并咯血,甚验。[4]

〔药理与应用〕 1.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织胺引起的豚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支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慢而弱。实验还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而旋覆花煎剂有显着的镇咳作用,但祛痰作用不明显。

2.抗菌作用:平板纸片法或控沟法试验,1∶1旋覆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

3.抗肿瘤Hela细胞、祛痰、抑制霉菌沾注。本药含有倍半萜内脂,经药理试验有明显的抗肿瘤Hela细胞、祛痰、抑制霉菌活性的作用。

4.其他:尚有抑制HDsAg、促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制备抗癌药物等。

〔剂量用法〕 3~10克,包煎。

〔按语〕 本品苦辛咸而微温,性下降,前人有“诸花独升,惟旋覆花独降”之经验。对痰涎壅肺,勿论寒热皆可随证配伍,甚验。又入脾胃以降气,故治呕吐、暖气、呃逆亦为擅长。本品古本草均未言其有毒。《本草衍义补遗》言“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本草逢原》亦载:“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可见其有偏性,并有伤正之虑。近人研究发现如用之不慎,可致副反应出现,应为注意。

【参考文献】:

[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6:133

[2]何世英.浙江中医杂志.1992;3:101

[3]周凤梧.中药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23

[4]赵纪生.江西中医药.1985;2:36

上一篇:桔梗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