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32页(2254字)

呕吐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它也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现。初生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容量小、排空时间延迟以及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特点都使其容易发生呕吐。呕吐物亦易导致小儿窒息、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甚为重要。

【病因】

新生儿呕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黏膜受刺激所致的呕吐 新生儿出生时所吞咽的水、产道血液等刺激胃黏膜可引起呕吐,常在生后第一日尚未进食时即发生,呕吐物为泡沫样或咖啡色液体。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溃疡等所致胃内出血时也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

2.胃食管反流(GER) 是新生儿呕吐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机制发育不成熟有关。新生儿 GER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多数在生后1周内出现;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时,呕吐物可带血;部分患儿可无呕吐表现而出现呼吸暂停、心动加速、反复吸入、发育迟缓等,甚至猝死。

3.幽门痉挛 由于幽门神经、肌肉功能暂时性失调所致,不伴有解剖学异常。多在生后1周内发病,呕吐呈喷射性,但常表现为间歇性;呕吐物为水样,有少量乳块,不含胆汁。以1∶1000阿托品口服治疗有效。

4.感染 胃肠道感染(如感染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或其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肝炎、上感、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均可引起呕吐。这类患儿往往有食欲减退和其他症状,但呕吐也可是感染的惟一症状(如尿路感染)。

5.先天性代谢缺陷 患儿除呕吐外常伴有其他症状,如氨基酸代谢障碍常有神经症状,排泄物有特殊气味;糖代谢障碍常有黄疸、肝脾大、腹泻等;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有性征异常、皮肤色泽加深等。

6.外科疾病 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外科疾病主要有食管闭锁、肥厚性幽门狭窄、肠闭锁、肠旋转不全、环状胰、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巨结肠和肛门直肠闭锁等。

【诊断】

1.病史

(1)呕吐出现时间 ①生后1~2d内出现者应考虑咽下综合征、消化道畸形、消化道出血或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每次进食时均发生呕吐、咳嗽、发绀,应考虑食管闭锁。②3~7d出现的呕吐可由幽门痉挛、胎粪排出延迟,喂养不当和各种感染引起,但应排除消化道畸形(如肠旋转不全、巨结肠等)引起的不完全梗阻。③7d以上者多考虑与感染、喂养不当等有关,但肥大性幽门狭窄等肠道畸形仍属可能。

(2)呕吐物性状 吐出物为原乳者提示病变在食管;吐乳凝块者提示病变在幽门、十二指肠上端;含胆汁者应除外十二指肠壶腹以下的肠道畸形;贫血者应考虑新生儿出血症、胃食道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等情况。

(3)呕吐的特点 奶后立即呕吐者可能为胃食管反流、贲门痉挛、喂养方式不当等情况;奶后半小时以上呕吐可能为幽门痉挛、感染或肠道畸形等所致。呕吐呈持续性多见于消化道梗阻;间歇性者多见于幽门痉挛、肠旋转不全;喷射性呕吐多见于肥厚性幽门狭窄。

(4)其他 24~48h不排胎粪或量少者应注意肠梗阻的可能性;3~5d仍排出胎便且有腹胀常提示先天性巨结肠;发热、中毒症状提示感染;意识障碍、惊厥提示颅内病变等。

2.体格检查 持续腹胀提示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右上腹肿块提示幽门肥厚性狭窄;便秘、腹胀、肠型较粗大、下腹部粪块多提示先天性巨结肠。

3.X线检查

(1)胸腹透视和摄片 立位腹部平片可见空气积于腹内梗阻部位之上,显示有诊断意义的液平;有钙化影者可诊断胎粪性腹膜炎;有肠壁积气、尤其有门脉积气可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钡剂检查 钡灌肠对肠旋转不全、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畸形有诊断价值;对怀疑有高位或部分肠梗阻、胃食管反流、肥厚性幽门狭窄、食道闭锁及胃扭转等情况者,或平片未明确诊断时可采用稀薄钡餐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4.食管检查

(1)食管pH值测定 将一根 pH探头插入食管下端括约肌上方,对食管pH值进行监测,用以诊断胃食管反流,阳性率达92%,24h连续监测可提高阳性率。

(2)食管压力测定 主要测食管下段压力,分析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当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 <1.33kPa(10mmHg)提示括约肌功能不良,本法操作简便安全,符合率为8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