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镜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91页(5605字)
检查的临床应用和进展上消化道纤维(电子)内镜是当今诊断与治疗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管腔道疾病最先进而有效的仪器。而内镜检查是一种直观、准确、敏感的胃肠疾病诊断手段。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细径化、可屈式的纤维胃镜后,国外开始用于儿童,我国于80年代中后期才渐有报道。近年来随着纤维胃镜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小儿消化道内镜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并由诊断学向治疗学发展。
【胃镜检查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1)反复发作性腹痛,尤为上腹痛,脐周痛。
(2)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的黑粪,呕血。
(3)经常性呕吐,呕吐伴出血,呕吐伴上腹痛,呕吐伴体重减轻者。
(4)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饱胀、嗳气、反酸、纳呆、烧心。
(5)原因不明贫血,尤为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6)不能用心肺疾病解释的胸闷、胸骨后疼痛。
(7)上消化道异物,息肉摘除,胃扭转复位。
(8)已有上消化道疾病者。
2.禁忌证 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不能耐受者,疑似胃、十二指肠穿孔者,处于休克、昏迷等严重状态,有发热、急性咽喉炎,肺部感染,吞食腐蚀物的急性期,反复发作性癫痫等均被列为儿童胃镜检查禁忌证。
【胃镜检查并发症及其防治】
纤维或电子胃镜检查是一项比较安全的技术,根据日本87万次成人胃镜检查资料,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0.003%~0.044%。预防的关键是尽量少使用全麻,已经有报道非麻醉下的胃镜检查时间仅是麻醉下的一半,且安全无麻醉意外。此外胃镜检查必须有专人进行,操作者动作必须熟练、轻柔、仔细,切不可盲目粗暴。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有专门护士给予安抚。
【胃镜检查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术前准备
(1)检查所有器械是否完整,安装是否正确。
(2)询问有关病史,估计可能病变,注意有否禁忌证。
(3)向患儿及家长讲清楚检查的目的,配合检查的有关事项,消除患儿恐惧心理。
(4)检查前一日晚8点后禁食、禁水、禁药;哺乳期婴儿术前禁奶6h,幽门梗阻患儿禁食3d。
2.术前用药
(1)除婴儿外术前均用2%丁卡因(地卡因)溶液做咽麻,婴幼儿或精神紧张的年长儿术前15min给予10%水合氯醛0.5ml/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0.1~0.3mg/kg肌内注射,也可采用全身麻醉,氯胺酮4~6mg/kg肌内注射,但须麻醉医生参与。
(2)术前5min口服祛泡剂2~4ml。
(3)阿托品0.01~0.015smg/kg肌内注射。
3.术后处理 胃镜术后应留观0.5h,适当休息1d;术后禁食1h,活检者进流质饮食1d,并嘱咐家长若有消化道出血,便来院急诊。
【上消化道常见病变的胃镜诊断】
1.食管炎 小儿食管炎占胃镜检查的10%~12%,最常见的是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在胃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根据其主要表现,在镜下可分为3类:卡他型、糜烂型与溃疡型。
(1)轻度:红色条纹和红斑,累及食管下1/3。
(2)中度:糜烂<1/2食管圆周,仅累及食管中、下段。
(3)重度:Ⅰ级:糜烂累及>1/2食管圆周;或已累及上段,或形成溃疡<1/3食管圆周,在食管任何部位;Ⅱ级:溃疡累及>1/3食管周径,任何部位。儿童中部分食管炎可见到食管裂孔滑疝。
2.慢性胃炎
(1)充血:与邻区比较,黏膜色泽呈斑块状、线状或弥漫性鲜红。
(2)水肿:黏膜肿胀,色泽较苍白,反光增强,胃小凹轮廓更明显,质脆易出血。
(3)黏液增多,黏液与黏膜附着牢固,若用水冲去,可见黏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
(4)花纹状:黏膜红白相间,红点与红点之间黏膜较苍白,似麻疹样改变。
(5)微小结节形成:胃窦平坦时,黏膜呈微细或粗颗粒状、结节状。
(6)糜烂;局限性或散在分布,可伴有新鲜或陈旧出血点。糜烂位于黏膜层内为平坦型糜烂。高于黏膜面称隆起型糜烂,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有脐样凹陷。
(7)出血斑点:黏膜散在分布点状或小片状新鲜或陈旧出血。
3.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常多相伴其他部位的炎症,内镜下黏膜炎症的改变有4种类型。①充血型:黏膜充血、水肿、镜下反光增强。②肿胀型:黏膜水肿肥厚呈不规则形隆起,表面充血。③颗粒型黏膜呈滤泡样或颗粒状或结节状隆起,大小较均匀。④出血糜烂型:黏膜充血处见点状、片状或蜂窝状糜烂,表面可有出血。
4.胃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在胃镜中所见骨黏膜为橘红色,黏膜上有鲜明的白色、灰白色病变,一般为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周围黏膜在同一平面或仅轻微隆起,溃疡底面光滑,被覆白色或灰白色苔状物,有时呈褐色,表示有血色素沉着,多数为单个溃疡,少数为多发性。溃疡病分期:
(1)活动期(active stage A期):又称厚苔膜期。A1期溃疡苔厚而污秽,边缘肿胀,无皱襞集中,有较多分泌物。A2期溃疡苔膜厚而清洁,边缘肿胀逐渐消失,四周出现上皮再生形成的红晕,皱襞开始向溃疡集中。
(2)愈合期(healing stage,H期):又称薄苔膜期。H1期苔膜变薄,溃疡缩小,周围有上皮再生。H2期接近愈合,但溃疡面仍有极少白薄苔。
(3)瘢痕期(scarring stage,S期):又称无苔期。SI期溃疡白苔已消失,中央充血呈红色,又称红色瘢痕期。若中央充血已完全消退,变为白色瘢痕,亦称白色瘢痕期。四周有黏膜纹辐射,表示溃疡已完全愈合。
儿童期溃疡以十二指肠多见,幼小儿童多见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多位于前壁大弯侧,特点是溃疡病灶浅,愈合快,部分患儿不需治疗,常可自愈,溃疡灶周边充血、水肿显着,消退缓慢,胃镜检查常可发现溃疡已愈合,但充血,水肿仍明显的球炎状态。所以有作者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球炎的发展,而球炎是溃疡修复中的一个表现。
【肠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便血。
(2)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
(3)炎症性肠病。
(4)恶变的监视——家族性多发息肉。
(5)肠放射学检查异常但不能定性者。
(6)结肠异物,息肉摘除、乙状结肠扭转的减压与复原等。
(7)不明原因的腹水,腹痛,腹部肿块。
(8)大便习惯的改变。
2.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疾患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或处于休克危重状态者。
(2)疑有肠穿孔和腹膜炎或疑有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3)大肠炎症疾病的急性活动期,急性憩室炎等。
(4)严重的坏死性结肠炎,中毒性巨结肠,疼痛的肛门病变以及极不合作者。
(5)患出血性疾病(必要时,检查不做活检和息肉切除)。
【结肠镜检查与操作技术】
1.病史与体格检查 了解病情,如做过结肠造影者应阅读X线片及报告单,估计病变部位与性质,并注意有无检查禁忌证。
2.肠道准备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及当地条件选用。
(1)灌肠法:检查前3d无渣半流质;检查前一日流质;检查当日禁食。术前一日晚及术前2h分别用开塞露1~2只通便,术前1h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2)泻药法:口服便塞停片5~30mg,术前一日晚顿服或术前3日分次口服,术前一日流质,一般不需灌肠;或术前一日下午4:00起番泻叶9g泡水口服,术前开塞露通便2次。
(3)术前用药:对婴幼儿或紧张不安者术前30min可肌内注射地西泮0.1~0.3mg/kg,或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也可用全身麻醉,氯胺酮4~6mg/kg肌内注射,但需麻醉医生在场。
(4)术后处理:活检患儿术后进半流质饮食一日,未做活检患儿术后无特殊处理。
(5)操作注意事项:进镜过程中要少注气,插镜退镜应遵循退退进进原则。当粪渣过多影响视野、肠腔狭窄不能通过、广泛糜烂溃疡出血而进镜困难、腹痛难忍不合作者,皆应中止进镜,切勿强行。
【结肠病变的内镜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早期黏膜血管充血,纹理模糊,呈弥漫性红斑,表面粗糙不平。病变进展则黏膜易脆,颜色暗红,有接触性或自发性出血,脓性分泌物散布其上。重者大量糜烂覆以斑斑血迹。当病变呈慢性时可见许多浅表溃疡,大小不一,重者呈地图样分布,表面有黄色分泌物,四周黏膜明显充血、水肿。
2.克罗恩病 直肠通常是正常的,病变多累及回肠、回盲部,分布呈节段性。由于病变起自黏膜组织下淋巴组织,黏膜病变相对较轻。多见纵行小溃疡,直径1~3mm不等,深1~5mm,边缘呈穿凿状,基底水肿或瘢痕状,溃疡间的黏膜正常或苍白,增生呈铺路石子样,并有肠狭窄和假息肉样的病变,若遇密集性大小均匀的扁平结节性病变呈红色或淡灰色,且成片状,边界清晰,很像皮肤的结节病。
3.肠息肉 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儿童息肉多发部位是直肠与乙状结肠,呈单个或多发。单发息肉形态小如米粒,大如核桃,表面有光滑、充血、糜烂、分叶状、基底宽窄不一,高出黏膜表面。多发性息肉可成为串珠状排列,有的呈葡萄状,大小不一,黏膜肿胀,息肉与息肉之间的黏膜呈炎症改变或正常。
【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新材料、微电子、计算机、视频、磁记录等技术的发展,电子内镜问世,并迅速向超细、多功能方向发展,为消化系腔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消化学科的迅猛发展。内镜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已从一般的检查走向特殊的诊断,并向内镜治疗学发展,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近年来在儿科临床开展的内镜检查与治疗主要有: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检查与止血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治疗及内镜下息肉电灼术。